焦点物与实践——鲍尔格曼对海德格尔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1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5
1 海德格尔.2005.《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
2 A. Borgmann,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p. 196 ,p. 197 ,p. 41 ,p. 43 ,p. 205 ,p. 196 ,p. 200 ,p. 196 ,p. 206 ,pp. 209 -210 ,p. 225.
3 Albert Borgrnann,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p. 259, note. 5.
4 海德格尔.《物》[A].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C].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1170页.
5 Albert Borgmann, Technology, in A Companion to Heidegger,eds. Hubert Dreyfus and Mark Wrathall, Oxford : Blackwell,2005 ,p. 425.
共引文献25
1 刘月新.在“物”中寻求诗意的栖居——比较庄子的“物化”与海德格尔的“物性”[J] .国外文学,2005(1):10-20. 被引量:4
2 焦文峰.对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一种阐释[J] .江海学刊,2006(4):42-48. 被引量:1
3 王铭铭.物的社会生命?——莫斯《论礼物》的解释力与局限性[J] .社会学研究,2006(4):225-238. 被引量:44
4 苏宏斌.诗·语言·神圣——海德格尔诗学的超验之维[J] .人文杂志,2006(5):81-87.
5 顾红亮.梁漱溟的“科学”概念[J] .中国哲学史,2007(3):112-120. 被引量:1
6 孙业成.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47-51. 被引量:2
7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启示[J] .江海学刊,2008(5):29-34. 被引量:11
8 傅松雪.试论生态美学的存在论维度[J] .人文杂志,2009(1):117-122.
9 崔平.哲学格调的中国提升:从文本走向存在[J] .江海学刊,2009(1):46-52. 被引量:4
10 龚建华,余悦.中州古风与地方传统的融合——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J] .中州学刊,2009(1):164-169.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75
1 金松丽.线上教学“边缘人”识别及转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21(4):106-112. 被引量:18
2 刘俊荣.自我、身体及其技术异化与认同[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5):30-36. 被引量:8
3 R.威廉斯,陈越,赵文.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三)——电视的形式(续完)[J] .世界电影,2000(6):51-66. 被引量:4
4 丁未.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J] .新闻记者,2006(3):44-46. 被引量:9
5 梅其君.埃吕尔与温纳的技术本质观之比较[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43-46. 被引量:13
6 傅畅梅,陈凡.伯格曼“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解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3-28. 被引量:5
7 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15.
8 Borgmann A.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y Inquir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9 Fallman D. 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 Albert Borgmann' 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J]. AI & Society, 2010(1):57.
10 Borgmann A. Crossing the Postmodern Divid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119- 120.
引证文献11
1 张春峰.鲍尔格曼的技术实践思想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3):45-49. 被引量:4
2 翟源静,刘兵.从鲍尔格曼的“焦点物”理论看新疆坎儿井角色的转变[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6):56-60. 被引量:4
3 顾世春,文成伟.物的沦丧与拯救——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94-397. 被引量:9
4 吴飞.媒介技术演进脉络的哲学考察[J] .新闻记者,2018,0(12):30-44. 被引量:18
5 胡翌霖.学校与电视——对波斯曼媒介思想的批评[J] .国际新闻界,2015,37(5):23-37. 被引量:1
6 李珮,邱慧.对在线教育的技术哲学思考——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路[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5):111-117. 被引量:4
7 马旭.技术哲学视域下观桌面电影《网络谜踪》[J] .电影文学,2019(7):40-44. 被引量:1
8 雷兰川,潘帆.基于移动设备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内涵、实践、思考[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2):101-106. 被引量:1
9 黄晓莉.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在学前教育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学前心理学课程为例[J] .教师,2021(23):108-110. 被引量:2
10 刘俊荣.身体的技术构建及其道德维度[J] .医学与哲学,2023,44(5):7-1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1
1 谭泰成.伯格曼技术哲学的政治与伦理向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5):36-41. 被引量:6
2 郭小平,贾瑞欣.视觉技术与新闻形态的变奏:演进、影响及省思[J] .新媒体与社会,2023(2):237-250. 被引量:1
3 何明.更好的内容还是更大的流量?——用户注意力视角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挑战[J] .新媒体研究,2022,8(2):69-71. 被引量:4
4 田晓伟,彭小桂.在线教育服务行业资本化进程审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20(9):15-21. 被引量:7
5 高宪春,赵雪松.以身为锚: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具身性研究[J] .青年记者,2024(7):43-49.
6 陈向阳,顾建军.技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影响[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9):14-17. 被引量:3
7 顾世春,文成伟.物的沦丧与拯救——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94-397. 被引量:9
8 顾世春,文成伟,王爽.鲍尔格曼焦点实践思想生成的理论进路[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1):69-72. 被引量:4
9 顾世春,文成伟.鲍尔格曼和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分岔口[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1):40-43. 被引量:4
10 陶文俊.坎儿井神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消解与构建[J] .魅力中国,2013(19):148-149.
1 姜影.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J] .才智,2015,0(28):114-114. 被引量:2
2 贾巍,樊子牛,罗丽苹.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1):66-69. 被引量:1
3 殷望红.设计铺垫,引导探究——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初探[J] .中小学电教(下),2013(3):46-47. 被引量:1
4 赵娜,姜珍珍.绩效技术和非正式学习的关系探讨[J] .考试周刊,2008,0(12):195-197. 被引量:1
5 鲍加农.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理论与实践,2008(1):39-41. 被引量:1
6 胡征兵,谢小静.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11):88-90. 被引量:5
7 李芃.技术思想对E-Learning应用模式的影响[J] .现代教育技术,2004,14(5):23-25. 被引量:19
8 郝小伟,薛钰川.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在欠发达地区教学中的应用[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41-43.
9 章洋,张海,王以宁.眼界知识:TPACK境脉的核心因素新探索[J] .数字教育,2016,2(3):8-12. 被引量:1
10 张绍春.刘少奇职业技术教育思想论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6):80-8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