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课程概念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课程概念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但传统课程概念大多是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其不足在实践中日渐凸显,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对课程概念进行重新建构。课程与文化紧密相关,以文化为视角来阐释课程概念可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课程是具有教育性的先进文化的方案;动态上的课程是课程研制主体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过程。
作者
寇平平
机构地区
呼伦贝尔学院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7,共3页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关键词
课程
课程文化
课程哲学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2
1
王娟娟,罗祖兵.
课程概念的拓展及其价值[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7(10):19-23.
被引量:4
2
郑和.
课程概念的逻辑学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04(12):28-30.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肖川.
“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辨析[J]
.教育学术月刊,1999(5):25-28.
被引量:40
2
文雪,扈中平.
论教育的时间内涵——时间不可逆的教育意义[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18-23.
被引量:7
3
[1]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8][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5
[9]Snyder,J.,F.Bolin&K.Zumwalt(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op.cit,:402~435
6
[10]Bowers,Chet A.(1993).Education,Cultural Myths,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7
7
[11]麦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8
Denis Lawton.Class,Culture and Curriculum 【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0(6)。.
9
[瑞典]托斯顿·胡森,[德国]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江山野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133.
10
和学新.
课程:教育的文化选择──课程设计的文化学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3):51-54.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6
1
杨春生.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课程观[J]
.课程教学研究,2013(5):89-91.
2
郑和.
校本课程“个性化”取向的多维分析[J]
.教育探索,2006(8):12-14.
被引量:1
3
李广,马云鹏.
课程实践品性的文化解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8-123.
被引量:7
4
宋维妮,李彩思.
试谈对“课程定义”的解读[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10):10-11.
被引量:1
5
李占乔,郑炳章,梁波.
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的原则探讨[J]
.科技信息,2013(6):45-45.
6
宋国才.
中国课程概念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6):17-2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56
1
靳玉乐,师雪琴.
课程论学科发展的方向[J]
.课程.教材.教法,1998,18(1):3-7.
被引量:23
2
张廷凯.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J]
.课程.教材.教法,1998,18(1):8-13.
被引量:34
3
黄甫全.
课程本质新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1):21-25.
被引量:25
4
史国雅.
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4,4(2):31-37.
被引量:8
5
范兆雄.
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7):27-32.
被引量:4
6
彭虹斌.
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37-40.
被引量:18
7
郝德永.
课程认识论的冲突与澄清[J]
.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15-19.
被引量:18
8
靳玉乐,陈妙娥.
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
.教育研究,2003,24(3):67-71.
被引量:74
9
靳玉乐,李殿森.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
.教育学报,2005,1(3):8-18.
被引量:18
10
范兆雄.
课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33-3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8
1
刘大军.
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
.高教论坛,2010(4):56-58.
被引量:2
2
张钢民.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之我见[J]
.价值工程,2010,29(35):255-256.
被引量:1
3
孙文书.
课程的理解:专家与实践者的维度[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165-167.
4
邵晓霞,王娅妮.
从“实然”到“应然”:课程文化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我国课程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及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33(7):36-39.
被引量:2
5
梅元会,邱昌荣.
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性的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17):64-64.
被引量:1
6
苏黎韫,张东东.
音乐视域下儿童歌唱教学策略探析[J]
.北方音乐,2019,39(14):228-229.
7
史根林.
高品质示范高中:课程文化的品质及意蕴[J]
.基础教育参考,2021,12(11):9-12.
8
刘莹,王鉴.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课程论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5):36-4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吴晓英.
数智时代面向卓越师资培育的大学课程创新与教学变革——以课程与教学论为实践样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16):45-51.
2
李志超.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15-17.
被引量:1
3
田仁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2):87-88.
被引量:3
4
钱星文.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以清华大学等五所大学为例[J]
.新校园(上旬刊),2017,0(1):16-17.
被引量:1
5
杨瑞芬.
幼儿园乡土课程文化:内涵、形成、发展——基于A园的田野研究[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1):102-107.
被引量:8
6
张淑琴.
小学体育教学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86-87.
7
侯怀银,王佳琪.
当前我国课程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
.课程.教材.教法,2024,44(5):4-12.
被引量:1
8
郭晓明.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文化之重构[J]
.劳动保障世界,2017(6X):39-41.
1
马莹.
课程意识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39-41.
被引量:4
2
杨四耕.
怎样提炼学校课程哲学[J]
.基础教育论坛,2016,0(2Z):10-12.
3
罗环.
试论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07(9):8-11.
被引量:3
4
孙传华.
“乐和”课程使学生在快乐中和而不同[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6(3):12-13.
5
郑金洲.
“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J]
.中国教育学刊,1995(5):35-37.
被引量:26
6
陈栋.
课程哲学5年一撇[J]
.教育科学论坛,2013(3):8-11.
7
张传燧.
课程哲学:课堂生活里自然流淌着的生命——读张楚廷教授新作《课程与教学哲学》有感[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2S):128-128.
被引量:2
8
应避免“大杂烩”“碎片化”的课程改革[J]
.福建教育,2016,0(15):6-6.
9
赵飞,刘惊铎.
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130-133.
被引量:5
10
杨建英.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课程哲学”[J]
.小学教学研究,2013(9):21-22.
中国教育学刊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