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探讨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阴证略例》的研究,阐述阴证学说之产生与建立及其对病因病机、鉴别辨治、遣药制方等的认识,探讨元代医家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
作者
张铁甲
机构地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
出处
《江西中医药》
2009年第5期8-9,共2页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王好古
阴证略例
学术思想
阴证学说
分类号
R249.4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21
1
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1.
2
吴崑岚,薛雅红,郑雪平,丁义江.
丁义江教授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的经验[J]
.吉林中医药,2011,31(10):950-951.
被引量:17
3
金丽.
王好古《阴证略例》版本考证与学术评析[J]
.光明中医,2012,27(3):423-425.
被引量:1
4
傅文录.
王好古辨治“三阴证”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2012,32(4):426-428.
被引量:6
5
刘征堂,韦云,吴斌龙.
脾肾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7)[J]
.中医杂志,2012,53(16):1351-1355.
被引量:27
6
项婷,任斌,杨璋斌,孙保国,陈泽雄,陈燕,张诗军.
从脾虚大鼠AA-I的排泄与脏腑oatp2a1、oatp2b1的表达探讨脾肾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0):1255-1260.
被引量:6
7
隋楠,田振国,鞠宝兆.
基于大肠主津理论应用助阳通便膏方治疗功能性便秘[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68-170.
被引量:25
8
张声生,沈洪,张露,叶柏.
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2017,58(15):1345-1350.
被引量:540
9
王媛,李崇超.
李东垣辨证治疗便秘思想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6):1-3.
被引量:10
10
姜玥,段永强,王韶康.
李中梓对易水学派“脾肾相关”学术思想继承及临床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85-87.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2
1
李文华.
议王好古论治阴证之特点[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08-109.
被引量:4
2
谷凯莹,隋楠.
基于“脾肾相关”思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应用探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4,38(7):50-5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7
1
高雅,徐世杰.
王好古《阴证略例》之“阴证”与“阴毒”[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507-1508.
被引量:4
2
许孟月,姚文汇,左永杰,刘红霞.
刘红霞教授基于“阴证学说”治疗难治性银屑病的经验[J]
.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141-144.
3
王飞,汪美霞,陶庄,孙阔,韩卉.
基于“脾主升清”理论论治脂肪肝型肝豆状核变性[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9):8-11.
4
高思远,顾杨怡,张笑,沈逸,程鹏,常岑,何东仪,朱琦,李黎.
脾肾论治炎症性肠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探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4(8):1490-1494.
5
徐铭,莫日根,安大伟,李晓丽,史圣华.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4,30(8):77-80.
6
习亚炜,李莉,王颖,杨晓芳,郭翠花,钱晶晶,王碧君,张林玉,许韵.
电热砭石热熨技术在改善老年患者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24,24(9):1303-1307.
7
俞小艳,柳树英.
温阳法历史沿革及后世临床应用[J]
.西部中医药,2016,29(3):56-58.
被引量:7
1
王新智.
王好古学术思想探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37-39.
被引量:3
2
李森钰.
王好古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9):151-151.
被引量:2
3
杨志春.
略论王好古的阴证学说[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1):44-45.
被引量:4
4
王玉凤.
论王好古对阴证学说的贡献[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53-54.
被引量:2
5
李文华.
议王好古论治阴证之特点[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08-109.
被引量:4
6
傅文录.
王好古辨治“三阴证”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2012,32(4):426-428.
被引量:6
7
袁建,任永叔,梁庭栋.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刍议[J]
.国医论坛,2013,28(6):52-53.
被引量:1
8
张轶晖,董尚朴.
王好古遣药制方的创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184-184.
被引量:4
9
刘倩,马玉萍,苏进义,张海超,丁乾.
玉屏风散临证治验四则[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2):172-174.
10
邓存国.
越鞠丸临床新用例析[J]
.中医药学刊,2006,24(1):159-159.
被引量:2
江西中医药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