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枣庄方言中词尾“子”的用法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子”是枣庄方言中常用的词尾。本文从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入手,全面分析了词尾“子”在枣庄方言名词、动词后的使用情况。通过与相应的普通话词汇做初步比较,进一步探究了“子”尾词变化、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在方言与普通话迅速融合的今天,亟待进行方言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建议。
作者
褚福侠
机构地区
山东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5期96-97,共2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枣庄方言
词尾
“子”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乔全生.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8(3):55-65.
被引量:38
2
张鹤泉.
试谈《金瓶梅》中的动词后缀“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62-66.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39
1
凌满婷.
东北方言名词和动词词尾“的”——以哈阜片内蒙古通辽为例[J]
.文化学刊,2021(2):200-202.
2
李仙娟.
临猗方言的“子”尾[J]
.文教资料,2008(9):40-41.
被引量:1
3
郭建华.
近现代汉语及山西方言中“子”缀研究简述[J]
.作家,2011(16):162-163.
被引量:1
4
张玉萍.
《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J]
.明清小说研究,2003(4):72-83.
被引量:9
5
朱冠明.
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J]
.方言,2005,27(3):253-257.
被引量:28
6
辛永芬.
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J]
.方言,2006,28(3):245-254.
被引量:36
7
张玉萍.
《金瓶梅词话》词法问题研究综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10-15.
被引量:1
8
王国珍.
社会语言学视角中定襄话的“人名+子”现象[J]
.修辞学习,2007(5):15-17.
被引量:3
9
郭辉.
皖北濉溪方言的“子”尾词[J]
.方言,2007,29(3):216-220.
被引量:17
10
昌梅香.
现代汉语方言后缀研究[J]
.学术交流,2008(1):132-13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2
1
陈凡静.
滕州方言音系[J]
.文教资料,2008(28):254-256.
被引量:3
2
张凯.
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J]
.农业考古,2009(6):166-168.
被引量:2
3
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
山东方言的分区[J]
.方言,1985,7(4):243-256.
被引量:106
4
王希文.
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枣庄方言词汇[J]
.方言,1991(4):278-282.
被引量:2
5
林焘.
北京官话区的划分[J]
.方言,1987,9(3):166-172.
被引量:60
6
李芳元.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一)[J]
.枣庄师专学报,1993(3):79-82.
被引量:1
7
王希文.
枣庄方言的语法特点[J]
.枣庄师专学报,1989(1):64-69.
被引量:3
8
李芳元.
从《广韵》精组声母的分化看枣庄方言同普通话的区别[J]
.枣庄师专学报,1989(3):75-76.
被引量:2
9
李芳元.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J]
.枣庄师专学报,1994(1):63-68.
被引量:7
10
褚晶.
山东枣庄方言中的介词“搁”[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7):85-8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袁舒.
枣庄方言研究的思考——兼评《枣庄方言研究》丛书[J]
.枣庄学院学报,2018,35(6):52-58.
1
邱梦颖.
从历时角度考察“Num.+CL.+N.+们”[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2):67-69.
2
陈泽平.
福州土白“叭"问句的来龙去脉[J]
.方言,2005,27(4):323-328.
3
马静雯.
日语古典语法中“系结”产生与消失的原因[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75-77.
4
王英姿.
外来语的理论研究和规范问题[J]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53-55.
被引量:1
5
吴金花.
时间介词“投”的产生及演变[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9.
被引量:1
6
吴金花.
时间介词“用”的产生及演变[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166-168.
7
吴金花.
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7-142.
被引量:3
8
王燕.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J]
.文教资料,2009(29):88-90.
被引量:1
9
李永燧.
哈尼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J]
.民族语文,1985(3):11-19.
被引量:5
10
张敏.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235-236.
被引量:4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