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考古层位学札记三则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为研究生讲授《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于考古层位学有心得三则,兹录于此,面世学界。
作者
许永杰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66,共11页
Jianghan Archaeology
关键词
考古学
层位学
札记
方法论
研究生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740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22
1
许明纲,许玉林,苏小华,刘俊勇,王璀英.
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J]
.考古学报,1981(1):63-110.
被引量:69
2
纪烈敏,张俊生.
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J]
.考古,1993(4):311-323.
被引量:29
3
吉发习,马耀圻.
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
.考古,1979(4):308-319.
被引量:41
4
佟柱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J]
.文物,1986(2):16-30.
被引量:28
5
大何庄遗址“分段”研究商榷——与张忠培同志讨论[J]
.考古,1988(6):538-541.
被引量:2
6
苏秉琦,吴汝祚.
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J]
.考古,1956(2):32-38.
被引量:23
7
许玉林,苏小幸.
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学报,1984(3):287-329.
被引量:51
8
邹衡.
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J]
.考古学报,1956(3):77-103.
被引量:40
9
陈迟.
关于齐家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考古,1988(6):528-537.
被引量:4
10
张忠培.
齐家文化研究(上)[J]
.考古学报,1987(1):1-18.
被引量:37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曾凡.
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
.考古学报,1980(3):263-284.
被引量:24
2
李仰松.
陕西临潼康桥义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J]
.考古,1965(9):440-442.
被引量:6
3
苏秉琦.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
.考古学报,1965(1):51-82.
被引量:162
4
The Shansi Archaeological Team,Institute of Archaeology,Academic Sinica.
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
.考古学报,1973(1):1-63.
被引量:86
5
张忠培.
关于根据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探讨仰韶文化社会制度问题的商榷[J]
.考古,1962(7):377-381.
被引量:7
6
林公务.
福建闽侯庄边山的古墓群[J]
.东南文化,1991(1):218-231.
被引量:15
7
陈竞.
原始宗教与民间纸剪[J]
.民俗研究,1986(2):49-51.
被引量:1
8
张忠培,严文明.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J],1964(06).
9
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J],1959(11).
10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编著,张忠培,王克林.忻州游邀考古[M]科学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
740
1
袁广阔,秦存誉.
雪山一期文化的再认识[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23-34.
被引量:2
2
刘文强.
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J]
.形象史学,2020(2):212-241.
被引量:4
3
贺黎民.
从古城东关看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内涵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J]
.西部考古,2019(2).
4
王立夫,周侠.
中国史前彩陶中的地纹[J]
.山东艺术,2023(2):14-23.
5
席乐.
聚焦郑州:关于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过渡的讨论[J]
.三代考古,2023(1):86-99.
6
牛世山.
殷墟考古三题[J]
.三代考古,2021(1):288-300.
7
宋美娇.
郭家村遗址与四平山积石冢关系研究[J]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9,0(1):120-125.
8
孙庆伟.
考古何为:论苏秉琦的考古观[J]
.古代文明辑刊,2020(1):245-258.
9
孙周勇.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J]
.文物,2020(1):44-53.
被引量:24
10
于怀石.
浅析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的生业方式[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1(1):27-37.
同被引文献
33
1
严文明.
甘肃彩陶的源流[J]
.文物,1978(10):62-76.
被引量:146
2
张忠培.
关于老官台文化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1981(2):224-231.
被引量:11
3
杨绍舜.
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J]
.考古,1981(3):211-212.
被引量:42
4
安志敏.
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
.考古,1959(10):559-565.
被引量:66
5
石兴邦.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J]
.考古,1959(10):566-570.
被引量:43
6
夏鼐.
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
.考古,1959(4):169-172.
被引量:149
7
张忠培.
吉林市郊古代遗址的文化类型[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11(1):69-79.
被引量:14
8
苏秉琦,吴汝祚.
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J]
.考古,1956(2):32-38.
被引量:23
9
邹衡.
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J]
.考古学报,1956(3):77-103.
被引量:40
10
严文明.
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J]
.考古学报,1965(2):49-78.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4
1
许永杰.
中国考古层位学的里程碑之作--《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导读[J]
.南方文物,2012(1):8-14.
被引量:3
2
许永杰.
关于重挖著名遗址的思索[J]
.北方文物,2016,0(4):53-62.
3
霍东峰.
考古层位学之“层位关系”[J]
.考古,2017(5):84-94.
被引量:4
4
刘业沣.
关于考古遗址博物馆对象的思考——以南越王博物院为例[J]
.博物院,2023(5):20-27.
二级引证文献
7
1
施连喜.
中国田野考古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从几次经典发掘谈起[J]
.常州文博论丛,2022(1):72-85.
2
许永杰.
殷墟十五次发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层学叙议(下篇)[J]
.边疆考古研究,2021(2):359-383.
3
许永杰.
殷墟十五次发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层学叙议(上篇)[J]
.边疆考古研究,2021(1):339-361.
被引量:1
4
刘芳.
中国现代考古研究模式分析[J]
.卷宗,2012(7):1-1.
5
霍东峰.
田野考古发掘记录中的“系络图”[J]
.考古,2018(1):70-78.
被引量:3
6
司道光,刘大平.
国外“遗产化”研究引介--对国内遗产认知和遗产实践的启示[J]
.建筑师,2020(4):109-115.
被引量:8
7
陈伟驹.
殊途同归:夏鼐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形成之比较[J]
.考古学报,2021(2):177-192.
被引量:2
1
潘松鹤.
试论考古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J]
.史林,1993(1):1-6.
2
于孟洲.
对堆积年代与田野考古操作的几点思考[J]
.文物世界,2008(1):47-49.
被引量:1
3
马志英.
“吐鲁番考古学”研究[J]
.卷宗,2014,4(12):523-523.
4
张忠培.
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
.文物,1983(5):60-69.
被引量:43
5
许永杰.
中国考古层位学的里程碑之作--《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导读[J]
.南方文物,2012(1):8-14.
被引量:3
6
于孟洲.
对考古层位学与田野考古操作的几点思考[J]
.成都文物,2006(3):72-76.
7
孙国平.
关于木构建筑遗迹考古发掘的几个问题[J]
.东南文化,2004(6):38-42.
8
肖达顺.
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堆积的层位学分析——兼与《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作者商榷[J]
.四川文物,2005(5):72-79.
被引量:2
9
陈雍.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思考[J]
.文物世界,1997(2):77-85.
被引量:8
10
李明斌.
略论新津宝墩遗址的分期[J]
.华夏考古,2001(1):37-40.
被引量:4
江汉考古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