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0期4848-4849,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参考文献2
-
1章瑞云,马志红,楼美芬,蒋婉英,陈吉仙,任惠英,徐莹珠.护理会诊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2,17(6):446-447. 被引量:3
-
2胡利华.急诊护理会诊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的作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8,22(7):1953-195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9
-
1郭燕红.探讨和建立专科护士制度 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52-953. 被引量:156
-
2毛世芳,李继平,任建华.我国临床护理专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19-21. 被引量:7
-
3李欣欣,刘仲梅,张全英,卞淑芬.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 被引量:79
-
4曾俊,岳蕤,王莉,吴治敏.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09B):70-71. 被引量:22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S].2005 :67.
-
6金海,吴龙仁.我国临床护理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3. 被引量:31
-
7胡纨青,马俊,王琼,方丽.静脉输液小组成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9,9(2):74-76. 被引量:7
-
8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 被引量:345
-
9杨小平,王惠珍.建立我国临床护理专家制度的建议[J].护理研究,2003,17(08A):869-870.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8
-
1王成英.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56-1358. 被引量:8
-
2甄玉嫦.ICU护理小组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2):349-350. 被引量:6
-
3冼敏玲.探讨ICU护理小组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1):1436-1437. 被引量:3
-
4葛红梅.ICU连续性肾替代疗法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与实践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4):544-548. 被引量:15
-
5魏章英,戴唯.层级护理方案在预防ICU患者感染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3):114-116. 被引量:4
-
6蔺亚莉,马超慧.专业护理小组在CRRT救治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9):2944-2946. 被引量:18
-
7李冰玉,李鹭,唐倩.术后专科护理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8):111-114. 被引量:3
-
8刘丽贞.ICU护理小组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6):157-157. 被引量:7
-
1李桂芬,俞江英,陈小萍.静脉输液小组夜间会诊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21-722. 被引量:10
-
2龚进红,叶海英.护理会诊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4):727-727. 被引量:14
-
3柏彩红.对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护理会诊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82-83.
-
4胡利华.急诊护理会诊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的作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8,22(7):1953-1954. 被引量:2
-
5李旭英.PICC会诊小组组建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83-84. 被引量:15
-
6张小明,王秀兰.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5):261-261.
-
7李婷,黄培英.实施护理专家会诊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7):4116-4116. 被引量:3
-
8邓茂林,饶进,胡小丽,董刚强,岳光平,蒲红,蒋永威.误收住消化内科腹痛170例外科会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9):13-15. 被引量:3
-
9吴江萍.浅谈健康教育训练的组织与实施[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20(4):318-319. 被引量:1
-
10孙士锦,张宇,张连阳,姚元章,蹇华胜,张敏,彭博.严重创伤患者的医院间转运[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8):580-582.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