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被引量:
1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具有贯通和简约的特点,贯通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简约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的培养单位,适用于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科、工学等学科。
作者
张国栋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
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7-39,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贯通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
特点
适用范围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O622.1 [理学—有机化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83
同被引文献
121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146
参考文献
5
1
张国栋,吴松.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36-38.
被引量:7
2
孙炘.
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4):6-8.
被引量:4
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被引量:255
4
卢晓东,王小玥.
变革双重低效率的博士生学制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2004(2):39-40.
被引量:13
5
张国栋,吴松.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0-13.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王哲,刘明柱.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学科硕博贯通培养研究生的改革试点[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49-51.
被引量:2
2
王子成,殷昌义,竺曼莉.
从硕博连读到学硕连读[J]
.教育发展研究,1999,19(S1):27-31.
被引量:6
3
胡文续,廖文武.
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05(7):24-27.
被引量:15
4
孙大廷,唐余明.
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J]
.大学教育科学,2005(4):63-66.
被引量:6
5
罗英姿,钱德洲.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J]
.江苏高教,2007(1):83-85.
被引量:6
6
张小明.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74-76.
被引量:12
7
熊映平.
博士生培养“本土化”途径的探讨[J]
.江苏高教,1996(2):69-71.
被引量:1
8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2002年-2006年博士生报名、录取统计[EB/OL].http://grs.pku.edu.cn/zs/content/bsjj_02-06.mht.
9
吴镇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0
孙炘.
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4):6-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83
1
叶晓梅,马莉萍.
贯通式培养博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基于某顶尖大学不同学科十届博士的追踪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77-86.
被引量:1
2
张纯,翟研宁.
农业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证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20(5):99-103.
3
秦荣,张文修.
发展调节机制是工程硕士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15-18.
被引量:5
4
王秀村.
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六项措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4-25.
被引量:60
5
旷毓君,刘鹏.
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
.求实,2006(z3):271-273.
被引量:13
6
谭鹤群,宗力,李小昱.
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S1):162-165.
被引量:3
7
翟翠霞.
学科内涵建设与学位授权点申报[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324-326.
被引量:5
8
吴滇,郭宪国.
怎样加强医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3):201-202.
9
詹成付.
对《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的解读[J]
.中国民政,2002(8):18-21.
10
林玲,黄争舸.
当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剖析及对策初探[J]
.高等农业教育,2004(6):75-77.
被引量:36
同被引文献
121
1
曲卫国,陈流芳.
“新文科”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教学改革?[J]
.当代外语研究,2020,0(1):14-25.
被引量:54
2
李小青.
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剖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27-30.
被引量:20
3
王子成,殷昌义,竺曼莉.
从硕博连读到学硕连读[J]
.教育发展研究,1999,19(S1):27-31.
被引量:6
4
余寿文,龚克,林功实,郑燕康.
关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若干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21-23.
被引量:10
5
林聚任.
科学界性别分化研究介绍[J]
.妇女研究论丛,1997(2):49-53.
被引量:8
6
吴镇柔.
也谈“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2):46-48.
被引量:4
7
秦惠民.
关于“缩短硕士生学制”和“硕博连读”问题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6):37-39.
被引量:7
8
阎光才,丁奇竹.
学术系统内部分化结构生成机制探究——基于学术人职业生涯过程中产出稳定性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2):13-21.
被引量:15
9
牛梦虎.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46-53.
被引量:14
10
菲利普G.阿特巴赫,别敦荣,陈丽.
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
.教育研究,2004,25(6):34-41.
被引量:49
引证文献
18
1
叶晓梅,马莉萍.
贯通式培养博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基于某顶尖大学不同学科十届博士的追踪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77-86.
被引量:1
2
牛梦虎.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46-53.
被引量:14
3
刘翠琼,贾黎明,常新华.
提前攻博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23-124.
4
张莉.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被引量:33
5
兰勇.
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J]
.现代大学教育,2015,31(4):105-110.
被引量:10
6
刘劲松,徐明生.
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47-51.
被引量:23
7
高耀,陈洪捷,沈文钦.
学术型博士生教育的分流与淘汰机制设计——基于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17,38(7):61-68.
被引量:38
8
闵韡.
理工科博士生招生方式对培养效果的影响——基于35所研究生院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36-41.
被引量:8
9
刘宁宁.
不同招考方式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吗?——基于33所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60-66.
被引量:22
10
迟建卫,汪静,胡玉才,汪德洪.
多学科交叉的本硕贯通培养人才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2019(1):149-151.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146
1
袁钢.
我国法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中国高教研究,2020(1):90-97.
被引量:15
2
覃红霞,张斌,王晟.
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实施的问题表征与策略优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3):69-76.
被引量:7
3
鲁金阳.
基于学生发展理论的理工科博士教育培养研究——以2021届Z大学博士生为例[J]
.科技促进发展,2022,18(11):1188-1197.
4
姚歆玥,曹妍.
科研资助能否促进理工科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基于科研压力的机制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23,8(5):45-67.
5
周利.
论研究生分流制度演化及未来就业发展趋势[J]
.就业与保障,2020,0(5):36-38.
被引量:2
6
张国栋,曾剑雄.
博士生学业完成情况受何因素影响最大——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3,44(4):53-63.
7
叶晓梅,马莉萍.
贯通式培养博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基于某顶尖大学不同学科十届博士的追踪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77-86.
被引量:1
8
王贵领,殷金玲,黄晓梅,杨萍,程魁.
“本博学位论文连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4):82-87.
被引量:1
9
袁钢.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0(1).
被引量:8
10
谭晶,石鑫,杨卫民,安瑛,于洪杰,李方俊,王峰,谢鹏程.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基于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3):110-113.
被引量:2
1
张国栋,吴松.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36-38.
被引量:7
2
孙智杰,李勤,邓玉林,刘芳,曹群.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28-131.
被引量:14
3
柳进,刘明珠.
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9):35-38.
被引量:17
4
张莉.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被引量:33
5
汪洋.
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
.石油教育,2011(6):50-53.
被引量:1
6
汪洋.
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2):21-22.
被引量:1
7
刘劲松,徐明生.
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47-51.
被引量:23
8
张国栋.
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21-24.
被引量:16
9
郝文丽.
浅谈函数单调性的应用[J]
.魅力中国,2014(25):263-263.
10
张锡明.
装备适用校园摄影的数码相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135-136.
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