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交往与共识何以可能——论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后现代主义认为日益加深专业化造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而形成不可通约的差异和难以消解的权力话语,交往和共识是不可企及的地平线。哈贝马斯则认为,共同的生活世界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同情,而交往理性则为重建现代性方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再造了哲学传统。
作者
张云龙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9,共5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差异
权力
共识
生活世界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99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17
1
Andrew Edgar, 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65,74,74.
2
张法.《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网,http://www.zgyspp.com/,2006-10-25.
3
张庆熊,孔雪梅,黄伟.
合法性的危机和对“大叙事”的质疑——评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J]
.浙江社会科学,2001(3):93-97.
被引量:21
4
史蒂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吴世雄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第36页,第35页,第40-41页,第36页,第48页,第58页.
5
弗兰克.《理解的界限--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的精神对话》,先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6
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第123页.
7
哈贝马斯.《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8
Emilia Steuerman,The Bounds of Reason Habermas, Lyotard and Melanie Klein on rationality,New York,Routledge. 2003,6, xv.
9
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苏力译,http://www.law-times.net/ReadNews.asp.2005-3-8.
10
杜小真.《福柯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第345页,第345页.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胡小冬.
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的商品化——透视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50-52.
被引量:1
2
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3
哈贝马斯 曹卫东 傅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8页.
4
杜小真编.《福柯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第152页.
5
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6
.《福柯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5页、第80页、第5页、第82页.
7
Michel Foucault, The Will to Knowletge,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Ⅰ (Penguin Books, 1990), p.93.
8
Ibid..
9
《必须保卫社会》,第252页.
10
J.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Polity Press, 1987), p. 275.
共引文献
99
1
张琦.
作为自传的哲学——谈福柯的“生存美学”[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4):32-38.
被引量:1
2
李金梅.
疏离·靠拢·颂扬——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研究[J]
.电影文学,2008(17):70-72.
被引量:2
3
余章宝.
散乱的历史——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J]
.史学理论研究,2001(4):53-67.
被引量:8
4
邹广胜.
话语权力与跨文化对话中的形象传递[J]
.文学评论,2005(6):159-165.
被引量:4
5
余晓明.
互渗与回环: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与政治关系[J]
.求索,2005(11):174-177.
被引量:3
6
包志明.
规训与拒斥——《飞越杜鹃巢》中的二元对立意蕴解析[J]
.甘肃农业,2006(2):209-209.
被引量:2
7
洪流.
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J]
.外国文学,2006(3):59-64.
被引量:31
8
陈林侠.
强权意志、弱势群体与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与电影的权欲叙事比较研究[J]
.戏剧艺术,2006(6):72-79.
9
邱枫.
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
.外国文学,2007(1):15-20.
被引量:18
10
姜涛.
关于当前规划理论中“范式转变”的争论与共识[J]
.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88-99.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39
1
俞孔坚.
美化城市还是破坏城市?[J]
.美术观察,2005(2):20-22.
被引量:10
2
何玉海.
试论《教师教育标准》的构成与结构要素[J]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1):36-40.
被引量:29
3
乐毅.
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几点思考——基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教育标准的比较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7):15-18.
被引量:11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
王军.鸟巢=里程碑?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重点实施方案遇争议[N].新华每日电讯,2003-04-02.
7
李志军,陈晓培.2002年上海双年展·国际论坛热点交锋,CCTV新大楼弥漫争议硝烟[N].生活周刊,2002-11-28.
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N].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0.
9
陈春声.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M].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
Andrew Edgar, 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 [ M]. New- York : Routledge,2006.
引证文献
5
1
刘永涛.
环境审美的共识与冲突——从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美学激辩谈起[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4):105-109.
被引量:1
2
刘永涛.
我国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话语激辩及舆论传播[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6):88-93.
3
王安全.
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的限度与方法[J]
.江苏高教,2017(1):29-32.
被引量:4
4
文长春.
西方民主的理论困境——萨托利与哈贝马斯的范式之辩[J]
.求是学刊,2018,45(3):32-39.
被引量:1
5
王安全.
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功能的限度及其把握[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4):53-5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马晓春,周海瑛.
认证标准视阈:师范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新路向[J]
.现代教育管理,2021(1):76-84.
被引量:21
2
宣小红,史保杰.
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对2020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21,42(3):41-52.
被引量:8
3
彭松乔.
诗意栖居与审美共识——“美丽中国”视域下中国人居环境审美反思[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5):1-7.
4
陈怡帆,杜志强.
教师教育“金课”建设问题研究[J]
.决策探索,2020(16):63-64.
被引量:2
5
赖秀龙.
振兴教师教育的时代要求、实践形式及政策走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2):33-37.
被引量:1
6
杨洋.
基于中小学协同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2):58-61.
7
杭玉婷.
有质量的全球教师教育及其策略探析[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0,30(4):59-61.
被引量:1
8
曲铁华,龚旭凌.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基础、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122-129.
被引量:10
9
江东.
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的内涵阐析与当代反思[J]
.新时代职业教育,2024,22(3):68-72.
1
吴宁.
批判经济理性、重建生态理性——高兹的现代性方案述评[J]
.哲学动态,2007(7):14-19.
被引量:14
2
李佃来.
重置理性的路标: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之维[J]
.求是学刊,2005,32(2):32-38.
被引量:9
3
蒋益.
古今自然观的反思与现代性方案的重构——以费尔巴哈、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切入点[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2(2):26-31.
4
王小章.
现代性的辩证法——从现代性方案到现代性问题[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11-18.
被引量:2
5
孙恺临.
政治哲学的起源与回归——施特劳斯对“苏格拉底问题”的探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6):59-65.
6
孟庆坤.
论酒神精神的审美救赎功效[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93-94.
7
傅永军,商祥江.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9-14.
被引量:4
8
罗朝明.
从快乐算术到监控社会:现代性的情感筹划[J]
.江海学刊,2017(2):110-118.
被引量:4
9
靳海山.
平等的伦理秩序[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41-46.
被引量:9
10
魏波.
论全球环境问题与现代性之检省[J]
.思想战线,2003,29(2):50-53.
被引量:1
江苏社会科学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