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职软件人才“校企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职教育应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学生。确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软件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介绍了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在软件人才“校企一体”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改革与创新。
作者
郭嘉喜
郭健辉
机构地区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113,共2页
Education and Vocation
基金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KC062)
关键词
软件人才
校企一体
培养模式
分类号
G712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5
1
刘亚平.
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9(29):41-42.
被引量:6
2
李超,李铁刚,安俊秀.
中小型软件企业产学合作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43-45.
被引量:5
3
江城子.
印度IT人才的开发及启示[J]
.国际人才交流,2005(6):24-25.
被引量:7
4
李超,卢军.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杜小丹,易勇,李焰,叶安胜,刘永红.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24):57-59.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9
1
于惊涛,武春友.
美国校企合作案例及评价标准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89-96.
被引量:28
2
江城子.
印度IT人才的开发及启示[J]
.国际人才交流,2005(6):24-25.
被引量:7
3
卢红学.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6(15):32-34.
被引量:21
4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被引量:13
5
汤正华.
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6(4):57-59.
被引量:49
6
曹巍,王元地,孟齐美.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32-34.
被引量:10
7
卢晓春,姜远文.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被引量:46
8
阮林涛.
校企合作办学失败案例剖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1(5):51-53.
被引量:10
9
徐挺,张碧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2):32-35.
被引量:136
共引文献
20
1
林向建,王越超.
依托中小软件企业 探索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4):68-71.
2
李超,柳岸,杨启明.
普通高校IT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65-68.
被引量:5
3
李超,李铁刚,安俊秀.
中小型软件企业产学合作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43-45.
被引量:5
4
赛煜.
济南市IT高技能人才供需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9(9):99-102.
5
安俊秀,李超,陈高云.
基于CDIO理念与HEM-SE模式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9(24):48-51.
被引量:3
6
谢达,李春明.
软件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对称的原因及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10(5):67-69.
被引量:2
7
胡楚图.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研究[J]
.经济师,2010(6):144-145.
被引量:6
8
杜小丹,叶安胜,李焰,刘永红.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被引量:15
9
张麦秋.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1(29):25-27.
被引量:4
10
吴如山,王佳.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0):184-1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0
1
刘启智.
校企合作培养中初级软件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23):42-43.
被引量:2
2
江城子.
印度IT人才的开发及启示[J]
.国际人才交流,2005(6):24-25.
被引量:7
3
王敏,姜华斌.
浅谈模拟公司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
.职教论坛,2007,23(03X):46-49.
被引量:9
4
杜小丹,易勇,李焰,叶安胜,刘永红.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24):57-59.
被引量:11
5
李超,李铁刚,安俊秀.
中小型软件企业产学合作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43-45.
被引量:5
6
周超,姚学礼.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探索[J]
.职业时空,2009,5(1):38-39.
被引量:3
7
刘亚平.
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9(29):41-42.
被引量:6
8
田延安,杨莉,王立梅,姚斌.
以培养高素质本科软件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制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7):52-54.
被引量:2
9
陈业斌,李颖.
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7):58-60.
被引量:33
10
戴涵莘,李金祥,郑洪静,高小惠.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2010(8):29-3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戴浩,曹芳,王玲.
组建虚拟公司 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11(9):68-69.
被引量:1
2
刘建华,邓维,黄锐.
软件技术(IT服务外包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8(1):51-53.
被引量:2
3
郭嘉喜.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4,45(1):70-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隋明祥.
基于“虚拟公司”机制与“实体公司”相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1):125-126.
2
孔璐.
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南方农机,2019,50(20):89-89.
3
王杰.
软件技术专业“园中校”的“两步四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95-97.
被引量:1
4
张岩瑾.
“双向融合+三元协作+四合驱动”财经专业产教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
.广东经济,2024(8):88-90.
被引量:1
1
何福贵,张梅.
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2(7):22-23.
被引量:1
2
胡玉贵.
高职软件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实践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8X):5838-5839.
3
江天仿,张有志.
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研究[J]
.成人教育,2013,33(9):59-62.
被引量:3
4
盛明光.
基于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动态管理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子商务,2012(10):174-174.
5
周振环,王梅.
“订单式”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简论[J]
.职业教育研究,2006(8):119-120.
被引量:7
6
孙伟.
苏州地区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2014,20(3X):1759-1761.
被引量:1
7
张捷.
高职高专两年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
.民营科技,2007(6):31-32.
8
孙仁鹏,李红岩,何淼.
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
.职教通讯,2015(29):33-35.
被引量:1
9
姜华斌,张新民.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现代大学教育,2006,22(4):94-97.
被引量:31
10
江天仿.
可雇佣性视角下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
.职业时空,2012,8(12):84-86.
被引量:1
教育与职业
2010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