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云南科技管理》
1998年第6期49-51,共3页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7
-
1陈超,李道国.品种权保护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38-42. 被引量:26
-
2符少辉,何忠伟.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科技导报,2004,22(9):38-41. 被引量:9
-
3.《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Z].,1961年通过,1972、1978、1991年修订..
-
4Jorge Fernanadez-Comejo.The Seed Industry in U.S. Agriculture.USDA .Numeber 786.
-
5Iowa Agriculture and Home Economics Experiment Station.National Plant Breeding Study-I.Special Report 98(1996).
-
6古月新.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13(3):40-43. 被引量:1
-
7柯瑞清.发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效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福建农业科技,2003,34(4):35-3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陈超,展进涛.转基因技术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挑战[J].知识产权,2006,16(6):44-47. 被引量:15
-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基础性与多样性发展[J].法学家,2007(1):60-63. 被引量:4
-
3陈超,展进涛,周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种业的经济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34-137. 被引量:10
-
4周宁,展进涛.基于UPOV公约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进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141-144. 被引量:7
-
5贾小龙.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857-13858. 被引量:6
-
6吕珂,徐世艳,杜鹃,侯倩倩,赵泽民.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SWOT分析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1(1):58-61.
-
7王国柱,袁帅.创造性:数据与知识产权的联结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5):103-115. 被引量:2
-
1胡道芬.生物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物技术通报,1997,13(4):5-5. 被引量:3
-
2沈桂芳.生物技术与农业[J].生物技术通报,1997,13(4):1-2. 被引量:2
-
3М.,ГС,王国平.生物技术与农业[J].农业科技译丛(湖南),1989(3):20-24.
-
4贾士荣,曹冬孙.转基因植物[J].植物学通报,1992,9(2):3-15. 被引量:84
-
5李枞,宋艳茹.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植物中淀粉含量[J].植物学通报,1995,12(1):6-13. 被引量:6
-
6刘德虎.生物技术与农业——现状与展望[J].生物技术通报,1997,13(4):7-10. 被引量:3
-
7张翠霞.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1994,14(1):57-57.
-
8傅开科,傅琳琳.江西省农业生物工程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经济,1998(6):67-70.
-
9刘晓东,宋有琴.迫在眉捷 势在必行——试论吉林省农业生物工程的发展战略[J].情报知识,1990(6):35-37.
-
10尤崇杓,王耀东,宋未,林敏,程奇,刘永正,王国锋.水稻接种耐铵型固氮工程菌株的效应[J].生物工程进展,1993,13(6):43-46.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