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
被引量: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模因论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正方兴未艾。研究者们在不同的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模因在文化传承与进化、社会生活、语言教学等方面的意义。我国学者近几年也对模因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把模因论与图式理论联系起来共同考察外语教学的成果较少见。文章尝试从模因论的视角讨论传统的教学法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如何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
傅福英
机构地区
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08,共3页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关键词
模因论
图式理论
外语教学
分类号
H3-4 [语言文字]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2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218
同被引文献
59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7
1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4(6):54-64.
被引量:1835
2
陈琳霞,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108-114.
被引量:701
3
傅福英.
外语教学的新径路:重视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J]
.教育学术月刊,2008(9):89-91.
被引量:10
4
任伟光,郭译.
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6):109-112.
被引量:17
5
王晶晶,陈智强.
论图式理论下文化图式对外语阅读的影响[J]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1-24.
被引量:3
6
谢朝群,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J]
.现代外语,2007,30(1):30-39.
被引量:425
7
潘小波.
语言模因传播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优化框架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2008(4):164-166.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02
1
亓鲁霞,王初明.
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0(2):24-30.
被引量:266
2
"埋单"还是"买单"?[J]
.咬文嚼字,2004,0(11):36-42.
被引量:2
3
莫蕾.
“虫”者,人也![J]
.咬文嚼字,2002,0(12):16-17.
被引量:1
4
韩导勤.
有感于“豆腐渣”工程[J]
.中国监察,1998,0(11):41-41.
被引量:1
5
何其莘.
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
.外语界,2001(1):4-8.
被引量:218
6
何自然.
博导文集:《语用学探索》前言[J]
.外语教学,2001,22(1):10-12.
被引量:3
7
王寅,李弘.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40-143.
被引量:231
8
刘丽辉.
“潜规则”系列流行语[J]
.语文建设,2004(10):41-42.
被引量:2
9
郭菁.
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
.哲学动态,2005(1):54-56.
被引量:33
10
王守元,刘振前,彩吟.
隐喻与文化教学[J]
.外语教学,2003,24(1):48-53.
被引量:241
共引文献
2218
1
陈梅松,陈新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文化进化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63-65.
2
刘梦梦,范丽群.
“凡尔赛文学”的模因解读[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1(1):161-166.
3
宋奇霞.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谣言及其产生和传播的机理——兼谈应急信息发布的合作原则[J]
.语言规划学研究,2021(1):57-66.
4
赵婵.
基于模因库的商务文本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6):3-4.
5
暴煜华.
模因论视角下范文背诵对学生写作的影响[J]
.校园英语,2020(48):6-7.
6
桂子雍,李治平.
周遍义构式“万物皆可X”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2023,43(9):68-70.
7
黄芳.
模因论视角下的《学前综合英语》课程教学[J]
.内江科技,2020(6):155-156.
8
高乙.
美国动画电影《虫虫总动员》热映的原因分析[J]
.科幻画报,2019,0(9):173-178.
9
高阳.
语言模因变异视角下构建网络生态文明的路径研究——以近十一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0(7):213-214.
被引量:2
10
王羽熙.
网络语境中新兴“谓词性X+子”式的态度评价意义及形成探讨[J]
.华中学术,2023(4):186-196.
同被引文献
59
1
蔡龙权,戴炜栋.
错误分类的整合[J]
.外语界,2001(4):52-57.
被引量:95
2
徐盛桓.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59-67.
被引量:89
3
尹丕安.
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2):12-14.
被引量:100
4
马萧.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6(3):72-76.
被引量:111
5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4(6):54-64.
被引量:1835
6
陈琳霞,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108-114.
被引量:701
7
谢朝群,李冰芸.
礼貌·语言·模因[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1-156.
被引量:26
8
陈琳霞.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
.外语教学,2006,27(4):43-46.
被引量:126
9
刘宇红.
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J]
.外国语言文学,2006,23(3):145-149.
被引量:28
10
王斌.
密母·基因·语言[J]
.外语研究,2006,23(5):65-71.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10
1
宋洪玲.
模因—图式解码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J]
.大家,2011(22):213-213.
2
傅福英.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传承问题[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3):51-53.
被引量:4
3
傅福英,卢松琳.
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158-161.
被引量:18
4
傅福英,卢松琳.
模因与语言的传承和净化[J]
.新闻爱好者,2011(8):82-83.
被引量:1
5
李明慧.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经济师,2012(3):139-140.
被引量:4
6
黄丽奇.
追求“模因”的力量——模因论关照下的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实践探索[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1(2):62-65.
被引量:1
7
孟微.
基于模因论的职业院校外语教学[J]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6(9):244-246.
8
芮燕.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J]
.考试周刊,2016,0(96):73-74.
9
完颜炫晖.
从模因论角度浅谈二语习得中的错误[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4):264-265.
10
刘聪,李健.
国内模因论研究评述——以2003-2014年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5(7):39-4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刘贻婷.
从模因论角度浅析“萌”字的流行[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7):168-168.
2
黎燕敏,白瑞芬.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12):39-40.
3
管志斌.
语言模因研究综论[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44-48.
被引量:5
4
陈敏哲,白解红.
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3):130-134.
被引量:30
5
陈明利,宋守信,李森.
多视角下个体不安全行为分析及演变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2(5):213-214.
被引量:4
6
牟之渝.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新探[J]
.外国语文,2012,28(2):71-74.
被引量:3
7
曹琳.
基于模因论的日语口译教学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5):18-18.
被引量:2
8
周荣,高岩.
网络语言中强势模因的特征[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7):107-109.
被引量:1
9
李文洁.
“X奴”式流行语的语言机制及其语义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39-42.
10
陈咏梅,危鸣辉.
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元芳体的积极话语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60-63.
1
王爽,李敏锐.
浅析隐喻及其认知作用[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95-97.
2
徐悦.
翻译中的语用问题——以熟语的翻译为例[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9):184-185.
3
许梅莉.
简论常规隐喻[J]
.修辞学习,2003(2):28-29.
被引量:1
4
张喆.
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78-78.
5
田德蓓.
利弗威尔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模式[J]
.中国比较文学,2001(2):90-97.
被引量:1
6
田海龙,程玲玲.
“Discourse”的含义及其汉译[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68-72.
被引量:13
7
陈霞.
浅议多元系统与翻译文学[J]
.考试周刊,2011(72):36-36.
8
郭航.
关于隐喻的英译汉的问题分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9):30-31.
9
张静.
谈谈“现代汉语”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J]
.汉语学习,1983(2):2-6.
10
杨莉.
从前理解角度探析语言意义的有效性[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2):108-110.
教育学术月刊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