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海峡西岸经济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科学地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于评价指标和发展水平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
陈念东
周宝刚
机构地区
闽江学院管理系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闽江学院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资助项目
关键词
海峡西岸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分类号
F20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诸大建.
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国际大都市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67-72.
被引量:34
2
朱冬元,刘婧.
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08,24(22):84-88.
被引量:13
3
林维柏,赵杰.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09,25(8):34-37.
被引量:1
4
林齐宁.决策分析[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于丽英,冯之浚.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被引量:137
2
朱冬元,刘纯志.
循环经济的量度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6,22(3):32-33.
被引量:10
3
钟太洋,黄贤金,李璐璐,王晨.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6,28(2):154-162.
被引量:72
4
陈德全,何云,梁秋翀.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4):288-291.
被引量:18
5
冯艳.
辽宁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91-93.
被引量:9
6
王志宪,林丽,虞孝感.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
.城市问题,2006(4):17-21.
被引量:19
7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1997.
8
希顿.技术的变革-21世纪持续发展的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9
艾里奇.人口爆炸[M].南京:新华出版社,1991.2000.
10
威克那格.生态足迹——减低人类对地球的冲击[M].台北:台湾创与出版社,1996.2000.
共引文献
59
1
陈方明,涂相春.
城市循环经济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2009,0(31):95-96.
被引量:2
2
罗朝晖,陈丹,席会华.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TOPSIS模型及其应用[J]
.广东水利水电,2004(6):17-18.
被引量:20
3
邱立新,周田君.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55-59.
被引量:1
4
诸大建,朱远.
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入认识循环经济[J]
.中国发展,2005,5(1):6-11.
被引量:28
5
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
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25(4):8-11.
被引量:23
6
诸大建,朱远.
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2):60-66.
被引量:148
7
曾运清,王春颖,肖丽娜.
层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动员征用中的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3):195-199.
被引量:16
8
诸大建,黄晓芬.
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6-93.
被引量:27
9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被引量:31
10
诸大建,臧漫丹,朱远.
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8-12.
被引量:60
1
肖华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07,23(4):52-55.
被引量:13
2
孙丽姗.
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14(6):57-58.
被引量:3
3
肖华茂.
面向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J]
.统计与决策,2007,23(14):119-121.
被引量:11
4
李钊.
试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J]
.理论观察,2015(1):79-80.
5
林维柏,赵杰.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3):73-76.
被引量:3
6
王乐,武春友.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11(4):14-16.
被引量:7
7
李杰兰,焦慧元,刘晓乾,吴士锋.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686-7688.
被引量:15
8
蒋礼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5(18).
9
王文玲.
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131-133.
被引量:2
10
乔瑞中,姜国刚,张兴福.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2):109-110.
被引量:7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