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 被引量:2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华北地区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总长约4000km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呈不连续展布,由14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次级断裂组成,总体呈北北东走向;断裂带宽度由南向北变窄,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带结构相对复杂,主要由褶皱和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张性断裂组成,背斜顶端通常发育微型对称性地堑;辽东湾内断裂带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有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断裂组成.断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显示,辽东湾内郯庐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Q3末),而在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早期(Q4初),并和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统计计算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垂向位移量为6~11m,渤中海域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向南北两侧变小;不同时期的垂向滑动速率显示,郯庐断裂带在2个时期具有>0.06mm/a的活动速率,分别为23~10,85~65ka BP.运动学上,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作用.综合构造变形、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渤海内的郯庐断裂带可划分为莱州湾段、渤中段和辽东湾段.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4-692,共9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606014)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编号:2008G12)资助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1

  • 1徐嘉炜.郯城庐江平移断裂系统[J].构造地质论丛,1984,3:18-32.
  • 2Xu J W, Zhu G, Tong W X, et 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jiang wrench fault system: A major shear system to the northern of the Pacific Ocean. Tectonophysics, 1987, 134:273-310.
  • 3Grimmer J C, Jonckheere R, Enkelmann E, et al. Cretaceous-Cenozoic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Tan-Lu fault zone: Apatite fission-track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from the Dabie Shan (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 2002, 359:225-253.
  • 4Li Y H, Graham S A, Tilander N. Seismic reflection imaging of a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a rift system: Paleocen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system, Liaodong Bay, Bohai, offshore China. AAPG Bull, 2004, 88:71-99.
  • 5吴大铭 张裕明 方仲景.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J].地震地质,1981,3(4):15-24.
  • 6晁洪太,王志才,刘西林.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与潍坊—嘉山段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对比[J].华北地震科学,1999,17(2):36-42. 被引量:38
  • 7邓起东 闵伟 晁洪太 等.渤海地区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A].卢演俦,高维明,陈国星等.新构造与环境[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1 8—233.
  • 8环文林,汪素云,常向东,武宦英,李群.渤海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研究,1989,12(1):1-10. 被引量:40
  • 9刘元龙 王谦身 赵建华.根据重力资料探讨北京-天津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78,21:9-17.
  • 10刘国栋 顾群 史书林 等.京津唐渤和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3,26:149-157.

二级参考文献381

共引文献1171

同被引文献740

引证文献27

二级引证文献29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