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
被引量:
4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雅克·拉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探讨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完成了其理论建构的两大工程——主体理论和欲望学说。他的关于"想象·象征·实在"的主体理论,以及"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和"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等论说,不仅大大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为人们理解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西方主体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性视角,进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发生深远影响。
作者
黄汉平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4-199,共6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主体理论
欲望
学说
拉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后现代文化思潮
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
分类号
I56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61
同被引文献
188
引证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54
参考文献
22
1
Madan Sarup, Jacques Lacan.New York and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p.13.
2
黄汉平.
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16-20.
被引量:22
3
黄作.
存在论还是构造说——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J]
.哲学研究,2005(10):42-50.
被引量:3
4
Madan Samp, Jacques Lacan.New York and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pp. 85--86, p. 41.
5
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
6
Jacques Lacan, Ecrits.. A Selection.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 Tavistock, 1977, p.61.
7
.《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页.
8
程抱一 褚孝泉译.《拉康与中国思想》[A]..《跨文化对话》第8期[C].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54,56,62,65,54,64页.
9
詹明信.《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28-229页,第247页.
10
吴琼.
拉康:一种黑格尔式的读解[J]
.外国文学,2002(1):65-71.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张一兵.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J]
.哲学研究,2005(4):62-70.
被引量:5
2
[2]参见Terry Eagleton,The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Inc.,1997)vii.
3
[4][Holland, Norman N. Postmodern Psychoanalysis. Trans. Pan Guoqing. Shanghai: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5.]
4
[6][Lacan, Jacques. Selected Works. Trans. Chu Xiaoquan. Shanghai: 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95. ]
5
[8][Liu Xiaofeng,ed. Criticism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s. Vol. 3.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
6
[10][Wang Xianpei and Wang Youping, 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Shanghai: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9. ]
7
Freud, Sigmund, 1959, Collected Papers, Vol. Ⅳ, Authorized Translat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Joan Rivier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8
Lacan, Jacques, 1966, Ecrits, Editions du Seuil.
9
Lacan, Jacques,1970, Radiophonie , 2-3:55-99, Scilicet.
10
Lacan, Jacques,1973, Le 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 Livre Ⅺ,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1964, Texte ETabli Jacques-Alain Miller, Editions du Seuil.
共引文献
61
1
郑怀远.
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创战纪》[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59-60.
2
和丽伟.
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110-111.
3
张一兵.
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36-38.
被引量:80
4
张一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
.天津社会科学,2004(6):12-18.
被引量:72
5
张一兵.
拉康哲学的发生学逻辑[J]
.哲学动态,2005(1):31-35.
被引量:3
6
张一兵.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J]
.哲学研究,2005(4):62-70.
被引量:5
7
岳凤梅.
拉康的语言观[J]
.外国文学,2005(3):48-53.
被引量:12
8
管淑花.
简·爱理想自我的建构和驱动力[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62-64.
被引量:2
9
张放放.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5):128-132.
被引量:24
10
刘阳.
双重身份 双重视角——程抱一与中西文化交流[J]
.国外文学,2006(1):28-3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88
1
黄汉平.
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16-20.
被引量:22
2
林翠微.
百年良妓的凄美绝唱——严歌苓《扶桑》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J]
.华文文学,2004(3):65-70.
被引量:5
3
蔡斌,陈红娟.
论《拉维尔斯坦》的主体性特征[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2):5-12.
被引量:3
4
文红霞.
底层叙事和贾樟柯的视角——解读贾樟柯《三峡好人》[J]
.电影文学,2008(13):54-54.
被引量:1
5
周雷,杨慧.
“凝视”中国旅游:泛政治化的视觉经验[J]
.思想战线,2008,34(S2):74-78.
被引量:10
6
肖四新.
恐惧与颤栗——《麦克白》悲剧内核新探[J]
.国外文学,1999(3):79-84.
被引量:7
7
代树兰.
不断的追寻——索尔·贝娄《奥吉·玛琪历险记》主题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67-70.
被引量:6
8
张武德.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笔下的异化内涵[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2):33-36.
被引量:3
9
唐锡光.
电影和电视:相悖的认同机制[J]
.电影艺术,1991(1):55-58.
被引量:8
10
廖七一.
论《奥吉·玛琪历险记》的神话母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4,16(1):5-9.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40
1
贾雨萱,黄秀国.
《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身体政治与女性主体建构[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20,0(1):72-76.
2
蔡斌,陈红娟.
论《拉维尔斯坦》的主体性特征[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2):5-12.
被引量:3
3
张晓东.
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伦理图景考略——以现代文人的叙事为案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43-148.
被引量:1
4
王茵.
“主体”“镜像”中的“自我”与“他人”——管窥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的主体哲学[J]
.文教资料,2012(32):15-17.
被引量:2
5
赵建飞.
主体性焦虑——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审视“复制人”电影[J]
.当代电影,2013(10):191-194.
被引量:1
6
李霞.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10):72-73.
7
王亮.
“醉”与“欲望”——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凌叔华的《酒后》[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2):130-131.
8
王桃花.
《永续年金》的凝视机制和主体身份建构[J]
.外国文学,2014(2):3-10.
被引量:8
9
曾魁.
他者的绝对地位——对《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拉康式解读[J]
.枣庄学院学报,2015,32(4):24-28.
被引量:1
10
吴玉婷.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解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6(1):158-16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4
1
殷乐,戴睿敏.
对机言说:新闻活动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角色[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7(3):114-126.
被引量:1
2
王亿本,程思梦.
补偿与缺憾:AI主播技术的冷思考[J]
.传媒论坛,2024,7(1):23-26.
被引量:2
3
丁红菊,张雷昊.
真人主播的“数字化身”:媒介可供性视域下AI虚拟主播对新闻业的重塑与掣肘[J]
.北方传媒研究,2023(6):17-24.
被引量:6
4
张军.
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2013,34(2):51-59.
被引量:20
5
张晓东.
身体书写:小说的诗学与伦理——以郁达夫《沉沦》为个案[J]
.江淮论坛,2015(1):177-181.
6
杨澜.
麦克尤恩作品《阿姆斯特丹》中的凝视机制探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28-129.
7
吴志强.
论玄关设计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表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48-150.
被引量:1
8
何小香.
他者的凝视——论兰德尔·麦克莱恩主体性的解构与建构[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1):54-58.
被引量:1
9
葛静懿.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电影《爱玛》的主题研究[J]
.电影评介,2016,0(21):78-80.
10
邱凌,韩婕.
网络玄幻小说的文化杂糅及跨文化传播解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9):90-95.
被引量:23
1
吴志洪.
后现代主义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涵[J]
.金田,2016,0(1):453-453.
2
方双虎.
威廉·詹姆斯与后现代心理学[J]
.哲学动态,2009(11):62-69.
被引量:3
3
李玉荣.
现代心理学面临的挑战[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57-59.
4
闫丽.
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影响探讨[J]
.芒种(下半月),2016,0(5):37-38.
5
黄华君.
后现代文化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J]
.中国青年研究,2005(9):63-65.
被引量:7
6
杨彩霞,王伟.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135-138.
被引量:4
7
秦彧.
从反叛到超越:后现代心理学方法论的确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145-148.
8
黄开亮,王新珠.
后现代文化思潮与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59-60.
9
王瑀.
谈旅游动机与后现代主义的契合[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B06):183-186.
10
高峰强.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J]
.心理学探新,2001,21(2):13-17.
被引量:7
文学评论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