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2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发展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并在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潮流激荡之下拓展为文学人类学一派;分析其所由产生的思想渊源(知识全球化)和学科渊源(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分析学和比较神话学)。针对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借鉴人类学转型和思想史转型的大趋势关照,提示反思的必要性与超越的途径。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出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与精英化取向必然受到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反拨与纠正。后现代知识观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文学观念及文学研究带来的根本性范式变革,突出体现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及实践诉求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与国学传统的会通所激荡出的四重证据法及其学术实绩和拓展应用的前景作出展望。
作者 叶舒宪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25,共1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32

同被引文献256

引证文献20

二级引证文献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