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当前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再认识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公共外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具备成熟公共外交体系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共外交仍有一定差距。勇于总结现有经验教训并向西方学习,积极拓宽公共外交平台对于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赵雪波
张键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1,共4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关键词
公共外交
对外宣传
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
分类号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5
1
吴绮敏.《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温家宝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7月21日第1版.
2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http: //www. publicdiplomacy, org/1, htm.
3
李志永.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2):57-66.
被引量:27
4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http : //www. publicdiplomacy, org/1, htm.
5
http: //baike. baidu, com/view/563458, htm? fr = ala0_ 1.
6
http: //ganzhi. china, com. cn/chinese/zhuanti/xxsb/919200, htm.
7
贾庆林.《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0年3月13日)》,载《人民日报》,2010年3月14日第1版.
8
国家汉办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edu.cn/kzxy.php.
9
赵启正.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5):1-3.
被引量:42
10
廖宏斌.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1-114.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40
1
张胜军.
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J]
.国际观察,2008(5):12-18.
被引量:23
2
张志洲.
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J]
.国际观察,2008(5):19-24.
被引量:12
3
刘建平.
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J]
.国际观察,2008(5):25-31.
被引量:10
4
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卿志琼,吴志成.
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71.
被引量:34
5
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3):105-112.
被引量:74
6
钟龙彪,王俊.
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3):64-69.
被引量:17
7
赵启正.
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J]
.对外大传播,2007(4):22-23.
被引量:6
8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pring 2002, pp. 85-127.
9
Allen C. Hansen, USI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Praeger, 1989, p. 10.
10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02/content_4906982.htm.
共引文献
71
1
刘付婷,苏嘉欢,张璐.
我国外交话语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基于2007-2019年CSSCI索引数据[J]
.国际公关,2019,0(12):1-4.
2
赖钰麟.
政策倡议联盟与国际谈判:中国非政府组织应对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张与活动[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3):72-87.
被引量:7
3
黄莉.
中国体育步入公共外交的新时代[J]
.运动,2012(11):1-3.
4
夏红卫,陆骄.
外国元首政要来访的教育学解读: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世界教育信息,2013,26(23):56-63.
5
郭学堂.
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理论和对策新思考--兼论中国的公共外交[J]
.社会科学,2009(2):20-26.
被引量:5
6
张薇薇.
拓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J]
.国际问题研究,2009(4):12-16.
被引量:8
7
穆青.
“鸟巢一代”特点分析[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4):8-12.
被引量:3
8
陈宗海.
中印议会外交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特点[J]
.当代世界,2010(2):38-40.
被引量:2
9
林洋帆,李鹏飞.
世博:国家形象新窗口 公共外交新机遇[J]
.发展研究,2010,27(3):67-70.
被引量:3
10
王栋,贾子方.
论中国外交研究的三大传统[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4):32-53.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71
1
吴晓萍.
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基于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问卷的实证分析[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1):89-102.
被引量:48
2
谢韬.
从民意调查看中国的对美外交和中美关系[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5):59-71.
被引量:9
3
吴勇毅.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100-105.
被引量:26
4
崔守军.
全球传播语境下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思考——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J]
.新远见,2010(9):53-60.
被引量:1
5
崔守军.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J]
.国际展望,2010,2(6):28-37.
被引量:17
6
王秋彬.
开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思考[J]
.理论视野,2015,0(6):67-70.
被引量:2
7
董小英,李其,师曾志,余艳,陈文广,马张华.
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5(2):1-9.
被引量:37
8
张声海.
公共外交与中日关系[J]
.当代亚太,2005(4):43-47.
被引量:5
9
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3):105-112.
被引量:74
10
唐小松.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
.现代国际关系,2006(2):42-46.
被引量:63
引证文献
7
1
鄢小琳.
开展公共外交对石油行业海外战略的重要意义[J]
.经济视野,2013(21).
2
张方.
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
.商情,2010(31):5-5.
3
罗盛齐.
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述评[J]
.国际研究参考,2015(5):51-57.
4
李思乐,阙红玲.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5.
被引量:4
5
印闯,葛岩,秦裕林.
对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10-116.
被引量:10
6
马玉梅,高梦琦.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2):71-76.
被引量:3
7
董媛春.
跨文化传播学视野下中国形象研究的探讨与趋势[J]
.传媒论坛,2021,4(7):16-17.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刘燕南,潘紫菱,王雪颖.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变迁、知识生态和共同体建构[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5):69-89.
被引量:1
2
刘义昆,杨兆祥.
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J]
.中国出版,2017(22):3-8.
被引量:8
3
王大可.
探求域外的自我:中国形象图书出版演进趋势和内容挖掘[J]
.科技与出版,2018(10):187-192.
被引量:6
4
唐现文.
基于职业性及“知华友华”视域的高职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28):40-44.
被引量:10
5
陈孝柱,张芳,李欣月.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J]
.传媒论坛,2019,2(5):32-32.
被引量:4
6
李华.
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探析[J]
.西部广播电视,2019,40(15):92-93.
被引量:2
7
张蕾,黄飞.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与传播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3):41-44.
8
吴飞,林心婕.
近十年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发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
.当代传播,2020(5):4-9.
被引量:19
9
孙璐.
华裔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探究[J]
.文学教育,2020(36):126-127.
10
郭晴,赵琬莹.
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典范性探索--评《基于CIS理论的我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路径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57-61.
被引量:2
1
陈建荣.
2011年大选之后的泰国[J]
.东南亚研究,2012(2):44-48.
被引量:1
2
田芳.
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公共外交[J]
.科学与财富,2011(6):130-131.
3
苗红妮.
英国学派外交思想探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13-20.
被引量:3
4
陈利君,许娟.
试论中国对印度的公共外交——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访印为例[J]
.云南社会科学,2011(4):87-91.
被引量:2
5
白若萌.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逻辑——兼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13,28(5):33-36.
6
李丹.
“韬光养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前奏和根基[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4):8-10.
被引量:2
7
承庆昌.
评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外交政策[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1):81-86.
被引量:3
8
相兰欣.
冷战后俄国与欧盟的战略关系[J]
.今日前苏联东欧,2000(1):13-20.
被引量:2
9
李志斐.
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
.青海社会科学,2006(3):9-12.
10
张弛.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J]
.回族研究,2015,0(2):112-116.
被引量:4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