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
被引量: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衔接形式、衔接内涵、衔接方式三个角度,提出构建高职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的构想。
作者
曾仙乐
机构地区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78-80,共3页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基金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系列规划课题《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研究》(教机职字[2009]276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职
高职
衔接
分类号
G710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01
同被引文献
100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66
参考文献
3
1
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贾树生,赵菁.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4):35-39.
被引量:63
2
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广东教育·职教》杂志特约编委谈话录[J]
.广东教育(职教),2009(10):4-11.
被引量:3
3
王明伦,贺文瑾,李德方.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构想——以常州大学城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9):36-38.
被引量:40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彭建.
论职业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4):102-103.
被引量:1
2
Jennifer Young.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Employers: The Value of Employing Coop Students[C].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Cape Technikon,Cape Town,South Africa,1997.
3
张俊珍 田东平 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开放教育研究,2008,(4):87-90.
4
刘素杰,郝莉笑,郭文山.
河北省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63-64.
被引量:9
5
张利庠,杨希.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33):56-59.
被引量:43
共引文献
101
1
王仁伟.
机电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J]
.装备制造技术,2008(1):96-98.
被引量:3
2
仝双印.
职业院校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思考[J]
.当代职业教育,2010(11):4-7.
被引量:3
3
邓俊芳.
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J]
.职业教育研究,2007(2):10-12.
被引量:12
4
王文槿.
什么是职业教育集团(文献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16):10-11.
被引量:22
5
余秀琴.
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19-22.
被引量:20
6
巴世光,章建新.
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成因及效应分析[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4):6-8.
被引量:1
7
郝秀凯.
集约式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效应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8(12):13-15.
被引量:7
8
唐伯武.
河南国防职教集团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4):27-28.
被引量:5
9
高洋,章建新.
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1-3.
被引量:1
10
高洋.
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0):15-1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0
1
苏宗敏.
新形势下中高职联动衔接机制改革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13(12):108-110.
被引量:2
2
姜涛,白日东.
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36-39.
被引量:6
3
许英.
“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2000,2(4):15-18.
被引量:11
4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7):18-19.
被引量:25
5
陈永清.
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2-73.
被引量:29
6
杨显彪.
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思考[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38-39.
被引量:12
7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1):37-39.
被引量:101
8
王武林,单松龄.
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2):13-14.
被引量:20
9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2007,23(03S):52-53.
被引量:48
10
刘迎春,郁春兰.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0
1
夏琰,李京泽.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1,8(22):159-159.
被引量:7
2
苏宗敏.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2):12-13.
3
王丽雅.
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5):10-13.
被引量:8
4
高鸿翔.
黑龙江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9Z):311-311.
被引量:3
5
贺存锋.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2(29):204-204.
被引量:1
6
郭卓群,孙柳寒.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几个问题及对策研究[J]
.神州,2012(28):35-35.
7
郑淑玲.
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东教育(职教),2013(9):41-43.
被引量:2
8
赵晓宁,毕万新.
“3+2”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2):15-16.
被引量:15
9
冯川萍,钟庆红,李晓,程肖琼.
建筑类中高职协调发展趋势的探讨——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和茂名市建设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41-42.
10
赵晓宁,毕万新.
中高职教学管理衔接一体化初探[J]
.辽宁高职学报,2014,16(2):35-36.
二级引证文献
66
1
安光亮,王文斌,王蕾.
中高职衔接视域下的柔力球项目课程改革方案设计[J]
.体育视野,2021(14):45-46.
被引量:2
2
陈瑶.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以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5-29.
被引量:4
3
李慧敏,井大军.
构建“中高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1):5-6.
被引量:8
4
张婷.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架构“天津模式”高职立交桥的策略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49-150.
被引量:1
5
蒙瑞萍.
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3(17):14-16.
被引量:8
6
龚义书,端强.
轧钢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构想[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3,23(4):54-56.
7
闾志俊.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策略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5-8.
被引量:11
8
游婷婷,徐佩安.
中高职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例[J]
.网友世界,2014(3):77-78.
9
高彤彤,王铮.
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的思考——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J]
.时代教育,2014(14):88-89.
10
娄松涛,许伟.
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问题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7):4507-4508.
被引量:3
1
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邹琳玲.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成才,2016,0(4):60-62.
被引量:1
2
汪丽娟.
关于“对口升学”培养模式的思考[J]
.成功,2009(11):249-249.
被引量:4
3
周如俊.
积极构建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体系[J]
.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
被引量:4
4
司淑梅.
高职与中职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的四条途径[J]
.现代企业教育,2000(6):61-61.
5
张丽娟,王美萍.
高职“高”在何处——兼论高职与中职的区别[J]
.成人教育,2009,29(4):59-60.
被引量:6
6
王虹力.
浅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J]
.东西南北(教育),2011(6):192-192.
被引量:3
7
李凤祥.
关于我校建立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思考[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243-243.
8
段致平,王升,贾树生.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
.职教论坛,2015,31(22):66-66.
被引量:4
9
钱应华.
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衔接方式的探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6,29(3):56-58.
10
曾仙乐.
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1(2):16-18.
被引量:1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