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境内黑衣壮山歌为个案,考察其从2000年被"发现",到2001、2002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以及2004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的"东南亚时装秀"的表演,分析少数民族民歌在全球化条件下呈现的"审美经验被撕裂"的现象,从而论证"地方性审美经验"与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在联系及当代特征。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地方性审美经验"与少数民族艺术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呈现出"分裂"的状态,这是一种深度的创伤,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意义的重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习俗被改变,产生出新的文化意义。(2)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力量被想象性地夸大。事实上,少数民族艺术的真实价值才是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资源。(3)当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严重分裂时,审美经验的被撕裂对少数民族本体的文化认同造成某种危机,导致社会生活层面的伤害。因此,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商业性开发应以当地族群审美经验的完整性为前提。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81,共11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问题与理论"(编号:06JSAZW0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