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煤炭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2009年,国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制定了突出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推进双导师制,注重专业实践等方面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
胡娟
机构地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出处
《煤炭经济研究》
2010年第9期96-98,共3页
Coal Economic Research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煤炭高校
分类号
G643.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6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4
1
郑冬梅.
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被引量:87
2
秦春生,戴继天,孙平.
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5-38.
被引量:36
3
宁滨.
在选择中追求卓越在贡献中谋划发展--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
被引量:10
4
周红康.
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
.江苏高教,2006(5):91-93.
被引量:69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http://wwww.ed.isu.edu/programs/grad/specialist/edadmin.html, 2001.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6]25号,1996-06-10.
3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01.05.
4
http://www.gseis.ucla.edu/units/osss/programs.htm, 2001.
5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U S. 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 2001.
6
http://www.gradschools.com/edu.html, 2001.
7
姜澄宇.高素质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9).
8
李未.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的实践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1-3.
被引量:11
9
周向东.
“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科类研究生人才[J]
.纺织教育,2008,23(4):31-35.
被引量:6
10
张新厂,钟珊珊.
“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被引量:57
共引文献
196
1
朱永虹,王艳波.
回顾与展望:高校教师产学知识转移中非商业化行为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31-40.
2
桂淑华.
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01):217-218.
被引量:3
3
蓝海正.
实践和理论结合是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途径[J]
.时代文学,2008(12):154-154.
被引量:1
4
郑慧,彭灵灵,王婷,王志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卷调查[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31(3):19-22.
被引量:2
5
李蕾.
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的初步构想[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S1):24-26.
被引量:7
6
马仁杰,谢诗艺,理文.
论高校档案馆创新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机制及规律[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2):82-85.
被引量:6
7
徐林.
中美研究生学位教育对比分析[J]
.学子(理论版),2014(3):110-110.
8
吕伟.
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27(6):128-130.
被引量:41
9
齐欣.
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国际借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1):144-145.
被引量:2
10
傅松涛,王俊景,郑丽君,赵晓凤,何逢春.
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56-60.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
12
1
徐慧.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今日科苑,2009(7).
被引量:11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144/201004/86878.html.2009-12-31.
3
焦新.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9-03-03.
4
刘秀丽,郭其强,冯强,米玛顿珠.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措施[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5):6-7.
5
杨晓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校高职研究,2011,45:192-193.
6
张士峰.
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被引量:13
7
苏日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对“教研[2009]1号”文件的个人解读[J]
.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被引量:36
8
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8-30.
被引量:28
9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被引量:275
10
陈军斌,郭虎.
关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70-7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陈军斌,郭虎.
关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70-73.
被引量:4
2
刘晓娟,赵永刚.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5):173-175.
被引量:13
3
陈璟华,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7):142-143.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张红日,于胜文,阳凡林,李英,刘尚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2013,31(5):95-98.
被引量:10
2
陈璟华,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7):142-143.
被引量:9
3
拾兵,梁丙臣,于秀玲.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3-15.
被引量:2
4
周宏,蒋志勇,王岳,顾晓波.
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的船舶与海洋先进制造技术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1-3.
被引量:3
5
赵婷婷,王文,谢姚.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培养方案初步总结——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39-40.
被引量:3
6
王桂荣,赵敏,王瑜菲.
提高管理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
.石油教育,2013(2):42-45.
被引量:3
7
苑新丽,李馨.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航海教育研究,2013,30(2):35-37.
8
王越,黄贤英,王勇.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福建电脑,2013,29(5):32-33.
9
盛伟,申爱兵,赵韦仑,刘楠.
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390-392.
被引量:2
10
张杰,梁洋,杨传平,张国财,王亚芬.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2):167-168.
1
王安娜.
新建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实践[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88-90.
被引量:3
2
杜春慧,董春颖,吴春金,吴礼光.
基于CDIO模式的环境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58-160.
被引量:4
3
张翠,杨志清,许永敏,朱昌洪.
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探讨[J]
.广西教育,2013(39):98-99.
被引量:2
4
代仁艳.
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刍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65-166.
被引量:1
5
詹世平,赵启成,王卫京,陈淑花.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2).
6
徐红升,张瑞玲,林春杰,甘文丽.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1):111-113.
被引量:5
7
王超.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拔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
.传承,2015(4):102-103.
8
金涛,贾宏志.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52-153.
被引量:3
9
李松丽.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21):49-50.
被引量:2
10
赵晓非,赵乾龙,余学军,李芝兰.
甘肃省2011年-2014年医学教育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7):34-35.
煤炭经济研究
2010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