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伤寒论》第12条“阳浮而阴弱”之我见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伤寒论》第12条中"阳浮而阴弱"的含义,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其不同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为"病机说",其余两种为"言脉说",一种指脉象轻按浮而重按弱,另一种指脉象寸浮而尺弱。本文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的研究以及旁征《难经》、《金匮要略》的相关内容,证实"寸浮而尺弱"论相较更为合理。
作者
丁沛
袁红霞
机构地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
出处
《四川中医》
2010年第10期48-49,共2页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浮而阴弱
脉象
理论探讨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1
张仲景述,钱超尘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34.
2
聂惠民,王庆国,高飞.伤寒论集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42.
3
吴谦等编.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
4
扁鹊撰,高丹枫,王琳校注.黄帝八十一难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13.
5
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5-101.
共引文献
28
1
黄建元.
腠理及其实质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43-144.
被引量:7
2
孙辉,于磊,李鑫.
《伤寒例》管窥[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304-305.
被引量:1
3
郝贤,马艳春.
谈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477-478.
被引量:4
4
和中浚.
明清时期辨证重于用药思想和辨证纲领的形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26-28.
被引量:3
5
史潍卿,史潍华,韩世辉.
癫痫间期的经典中医药创新治疗浅析[J]
.光明中医,2010,25(7):1275-1275.
被引量:1
6
陈桂锋.
从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探析内伤咳嗽的病机[J]
.中医学报,2010,25(4):658-659.
被引量:15
7
张效霞,王丽英.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0):832-833.
被引量:2
8
陈金.
“反佐”含义的嬗变[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8-8.
被引量:1
9
张丽,谷松.
浅谈《伤寒论》中“颇”字含义[J]
.中医药文化,2011,6(1):55-56.
被引量:2
10
吕志杰,班光国,朱小静.
《伤寒论》中有“温病”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2):95-9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6
1
孙运河,成德方,马克亚.
太阳中风病机探微[J]
.河南中医,1997,17(2):72-73.
被引量:4
2
姜建国.伤寒论“辨脉法”串解(上)[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39-41.
3
段治均.胡希恕讲仲景脉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6-134.
4
清·徐灵胎.张立平著(清),佚名编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5-27.
5
柴瑞震.
《伤寒论》浮脉研究[J]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被引量:3
6
龚轩,王庆国.
术数与《伤寒论》中的脉法[J]
.中医杂志,2012,53(1):73-75.
被引量:5
7
李德辉,张桂娟,刘玉斌,张素燚,谭碧珠,廖锐,马民.
《伤寒论》中“阴”、“阳”含义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0-11.
被引量:5
8
王兰.
外感疾病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J]
.中医学报,2012,27(3):368-369.
被引量:5
9
边至慰.
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杂病浅述[J]
.河南中医,2012,32(1):18-19.
被引量:1
10
柴瑞震,陈业兴.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J]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4
1
菅振刚,陈阳.
《伤寒论》中桂枝汤及类方脉象特点分析[J]
.光明中医,2014,29(4):681-684.
被引量:1
2
赵肖帆,肖相如.
《伤寒论》“阴”“阳”浅议[J]
.河南中医,2016,36(4):562-564.
被引量:5
3
马坤,卢艳,刘华一.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之“阴阳”刍议[J]
.河南中医,2017,37(4):559-561.
被引量:5
4
范继东,谷松.
从“阳浮而阴弱”探讨仲景阴阳脉法[J]
.中医学报,2022,37(5):905-90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朱光建.
探析《伤寒论》之“亡阳必惊狂”[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173-176.
被引量:5
2
李玉国,王军.
《伤寒论》六经理论浅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367-370.
被引量:13
3
张冉冉,徐慧超,陈浩,李若瑜,刘杨,刘晋芳,苗宇船.
《伤寒杂病论》中“心”之我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3):41-43.
被引量:2
4
康鸿鑫,唐文富.
急性胰腺炎伤寒六经平脉辨证体系探索[J]
.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100-104.
被引量:7
5
张存玉,陈锋,赵霞,王珊珊.
李照国《伤寒论》英译本的翻译方法与问题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21,14(1):154-157.
被引量:2
6
马坤,庞晓晨,张静莎,卢艳.
管窥《伤寒论》第七条[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57-60.
被引量:1
7
魏向东.
伤寒脉法浅议[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147-148.
8
杨尊求,黄贵华.
基于“从化”理论探讨桂枝汤证之病因病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9):183-191.
被引量:7
9
鞠玙璞,陈洋,丁雪凌,王作顺.
五苓散方义新解[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1(5):584-587.
被引量:3
10
田颖柳,郑亮,王媛媛.
胡希恕《伤寒论》阴阳含义探微[J]
.吉林中医药,2023,43(2):135-137.
被引量:3
1
官庶敏,蒋小敏.
浅述《伤寒论》六经之呕吐[J]
.江西中医药,2011,42(4):19-20.
被引量:1
2
杨春.
论桂枝汤对汗液的双向调节作用[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2):41-41.
3
高尚社.
论中医学中的不同观点对其发展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1989,10(7):28-30.
4
刘宏伟,朱国茹.
从心论述消渴病因病机[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103-104.
被引量:14
5
王龙,王化良.
炙甘草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74-1076.
被引量:17
6
乔志强,王清海.
浅谈齿痕舌主病在湿[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4):378-379.
被引量:1
7
杨太生.
数脉小议[J]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4):273-274.
8
李应存.
《伤寒论》存阴五法浅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95,19(4):9-9.
9
王桂华.
学习仲景治则札记[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89,16(5):8-8.
10
李渊,何明.
论太阳中风汗出之机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5):40-41.
被引量:2
四川中医
2010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