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年第9期32-33,共2页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
-
1吴祖新.试论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浙江教育报,1999.
-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讨论稿).
-
4李晓燕.成人中专试行学分制的探讨[J]北京成人教育,1998(Z1).
-
5魏婕.职业高中试行学分制的构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12(3):23-24. 被引量:2
-
6郭冬生.论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职教论坛,1999,15(9):16-19. 被引量:12
-
7刘国庆.试行学年学分制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13(7):34-36. 被引量:2
-
8秦虹.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21(7):4-7. 被引量:24
-
9文春帆.构建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0,16(4):9-1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36-39. 被引量:6
-
2曾谊晖,邓航军,蒋彦.中职与高职专业课教学衔接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1):28-30.
-
3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44-48. 被引量:41
-
4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42-44. 被引量:14
-
5张红光,槐文谦,赵占雄.从建设学习型社会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定位[J].职业圈,2007(06S):192-192. 被引量:5
-
6胡晓岳.模具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新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36-137. 被引量:7
-
7吴晋.中、高职教育衔接政策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32-34. 被引量:6
-
8张洪珍,母华敏,刘燕.职业教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与设计理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98-101. 被引量:1
-
9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4):117-120. 被引量:52
-
10康海凤,林胜强.中、高职英语专业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73-76. 被引量:3
-
1毛时亮.产学合作:认识、实践与展望[J].中国农村教育,2010(6):18-19. 被引量:1
-
2尹伟民,彭召波.智慧校园:江苏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5):18-21. 被引量:11
-
3赵凤臣,董忠生.高职护理专业试行学分制的实践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3-14.
-
4李培福.现代远程教育在广西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展望[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2):21-24. 被引量:1
-
5刘永好,王新彪.产学结合,校企共赢——校企之间合作的实践与展望[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6. 被引量:2
-
6朱定显.电大发展校办产业的实践与展望[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4,4(2):65-67.
-
7王慧敏.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实践与展望[J].管理观察,2013(5):90-91.
-
8陈文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9-10. 被引量:3
-
9卓丽环.努力办成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展望[J].上海农村经济,2009(6):8-12.
-
10姜爱.民族院校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与展望——湖北民族学院的个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5):65-6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