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9-42,61,共5页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参考文献5
-
1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1998,20(Z1):84-90. 被引量:83
-
2司有和等编写,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
3周庆山.文献传播学[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
4刘大椿.科技生产力:理论和运作[M]重庆出版社,1996.
-
5王文举.信息学概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82
-
1张秀丽,韩立新.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30年:知识逻辑与创新取向[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1):83-100. 被引量:2
-
2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286-288. 被引量:32
-
3徐剑.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63-70. 被引量:39
-
4常庆.媒介的议程设置与热点问题报道[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72-74. 被引量:4
-
5李忱.对话:传播的本质回归[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3):38-41. 被引量:28
-
6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2008(12):60-61. 被引量:13
-
7蒋卓然,赵淑华.网络受众特质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7):153-154.
-
8黄顺铭.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1,26(2):96-102. 被引量:6
-
9古城.对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S1):209-211. 被引量:23
-
10唐魁玉,贺芳.网络传播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91-96.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48
-
1王卓伟.“易读性”卫生科普报取胜之法宝[J].江西社会科学,2002,22(z2):352-354. 被引量:1
-
2王眉.浅论报纸的易读性[J].新闻实践,2002(2):50-51. 被引量:1
-
3江晓原.是拓展科普概念的时候了[J].科普研究,2006,1(1):52-56. 被引量:5
-
4邓力.报刊编辑对网络信息的趋利性选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1):33-34. 被引量:2
-
5刘韵清,谢四平.浅谈负面舆论影响与大学生消极价值观形成的关系[J].理论探讨,1999(6):109-111. 被引量:3
-
6张宏玉,赵明地.论期刊编辑的实践活动与编辑主体性发挥[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135-136. 被引量:4
-
7李绍山.易读性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4):1-5. 被引量:101
-
8宇文高峰,姚远.《北直农话报》的刊物特色及其社会作用[J].编辑学报,2004,16(5):329-330. 被引量:16
-
9李频.论期刊版面的特点和易读性原则[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4):72-73. 被引量:1
-
10李明文.浅析报纸语言的易读性[J].新闻三昧,2004,0(12):46-4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张惠民.《关中学报》的传播理念及其科技传播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84-87. 被引量:2
-
2陈矩弘.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选择[J].编辑学报,2006,18(4):306-308. 被引量:9
-
3张立彬,王金翠.关于提高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问题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706-708. 被引量:5
-
4李治飞,董朝菊,张放,鲁玉洋,吴涛,陈云.论科技期刊的易读性及其构建[J].编辑学报,2008,20(2):95-97. 被引量:7
-
5时光新.浅议人文社科杂志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石油教育,2000(11):36-37.
-
6许亚丹,徐有智.信息化科技传播的受众需求分析[J].编辑学报,2002,14(5):327-329.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32
-
1齐淑娟,郭华,高西全,李维东.信息意识为科技期刊编辑所必备[J].科技编辑研究,2006,18(3):105-107.
-
2李建华,成宝英,杨雪.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作用下的科技需求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8):902-904. 被引量:4
-
3史宇.办好医学专科杂志中的“继续教育”栏目[J].编辑学报,2005,17(3):179-180. 被引量:5
-
4陈晓军.双网成就竞争优势——中国联通3G前夕的竞争分析与策略[J].中国新通信,2006(12):54-56.
-
5尤伟杰,李小萍,岳建华,郭青,张柏林.《武警医学》“救援医学”栏目的创立及其发展思路[J].编辑学报,2006,18(1):58-59. 被引量:5
-
6何先刚.论网络时代期刊编辑的网络观[J].编辑之友,2007(3):38-41. 被引量:6
-
7李蕾.浅谈科技期刊对编辑的素质要求[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9):95-96.
-
8李明德,相宁.从“把关人”理论看科技期刊编辑应有的素质[J].编辑学报,2007,19(5):384-386. 被引量:23
-
9侯倩倩,徐世艳,吕珂,安载学.论高绩效编辑团队的构建[J].编辑学报,2009,21(1):55-56. 被引量:15
-
10欧阳菁.论医学学术期刊的健康传播作用[J].编辑学报,2009,21(3):200-202. 被引量:12
-
1夏勇军.对信息经济学基础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5):99-101. 被引量:1
-
2袁咏梅.信息选择与经验价格[J].财经科学,2002(3):10-15. 被引量:3
-
3郭梅芳.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J].价值工程,2009,28(10):143-145.
-
4郭津,郭昭.不妨走“窄播”的路子[J].采写编,2005(3):40-40.
-
5项亚萍,潘亚舟,蒋晓音,辛雪莉.广播文艺创新三题——以中广协会文艺专家奖二等奖《桃之夭夭》为个案[J].中国广播,2005(4):51-54.
-
6陈建国.企业社会资本制度分析框架[J].求索,2004(5):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