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两种马克思主义诠释模式的遭遇--解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革命文学”论争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27年下半年从日本归国的后期创造社骨干成员,在日本时重点学习了具有浓厚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批判理论,回到中国即展开了一系列批判活动。他们对太阳社的批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主义的批判,具有鲜明的同构和延续关系。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的角度来细致解读二社的论争,对"革命文学"论争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可获得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作者 张广海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87,共1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彭康纪念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31页.
  • 2《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1-652页.
  • 3《文化批判》,1928年3月15日.
  • 4载彭康.《前奏曲》,上海江南书店1929年版.
  • 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0页.
  • 6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浞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9、53-54页.
  • 7张广海.《福本和夫、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思想探源》,未刊.
  • 8张泽字.《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 9张广海.蒋光慈前期文艺思想探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78-83. 被引量:4
  • 10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J].太阳月刊,1928,.

二级参考文献15

  • 1齐晓红.蒋光慈与“同路人”问题在中国的输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53-62. 被引量:6
  • 2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 3蒋光赤.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新青年季刊,1923,(2).
  • 4蒋侠僧.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新青年季刊,1924,(3).
  • 5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 6钱杏邦.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读《幻象的残象》[A].《麦穗集》[C].上海:落叶书店1928.
  • 7拉普资料汇编(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8蒋光赤.现代中国的文学界[N].民国日报·觉悟附刊·文学专号,1924(2).
  • 9蒋侠生.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新青年季刊,1924,(3).
  • 10李衍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234

同被引文献72

二级引证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