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馆,建筑与国家身份 被引量:4

China Pavilion,Architecture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10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是国家形象的展现,这样的象征设计有其历史渊源。论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特征认知及形式"建构"之历史过程的回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的影响作用,以揭示建筑的民族独特性既是在文化差异中被识别的,也是在融入时代发展之进程中被诠释的,以此构筑阅读2010中国馆建筑设计的观念和形式框架。 China Pavilion in the 2010 World Expo represents in terms of architecture an image of the country.Such kind of symbolic design has its root.By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finition of its character as 'Chinese architecture',the essay is trying to present that the forming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 architecture began from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revealing that it has been both the grow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progress that the national identity with an architecture would be defined and recognized,which could help find an approach to rea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hina Pavilion in 2010.
作者 卢永毅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34,共11页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1078278)
关键词 中国馆 2010世博会 建筑 国家身份 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 China Pavilion 2010World Expo architecture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exchange modern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赖德霖.《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载《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18页.
  • 2赖德霖.《粱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吏写作表微》,载《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16页.
  • 3粱思成.《谈乐家藻(中国建筑史>的辟谬》[J].文艺副刊,.
  • 4李华.《“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36—245页.
  • 5赵展.《从“建筑之树”到“文化之河”》,载《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1月,第186—188页.
  • 6粱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原连载于《人民日报》,1951年2月19-20日.
  • 7林徽因.《(清代营造则例)·绪论》,1932年写成,载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1月.
  • 8赖德霖.《粱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载《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23页.
  • 9[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李伟译.转引自冯江,刘虹.《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65—66页.
  • 10粱思成.《谈乐家藻(中国建筑史>的辟谬》.《大公报》,1934年3月3日第十二版.

共引文献16

同被引文献9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