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壮族土司社会汉壮文化涵化检视——以广西龙州县域为例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汉壮文化涵化中,壮族较大程度地接纳强势的汉文化,壮文化发生了较大变迁。涵化的内容包括教育上的儒学南渐,信仰上的汉神南驻,建筑上的汉风南播以及汉族移民对壮族土司社会的影响。
作者
蓝韶昱
机构地区
广西博物馆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5,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广西博物馆科学研究课题(201003)
关键词
壮族
土司社会
文化
涵化
龙州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8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5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6
1
何成轩.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J]
.孔子研究,1995(3):98-106.
被引量:8
2
李文雄,陈必明.龙津县志:下卷[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60:188;153.
3
李文雄.陈必明.龙津县志:上卷[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60:80;39;39;45;46.
4
覃晓航.
壮族古代汉文教育的源流[J]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2):41-46.
被引量:1
5
余晋良.龙州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641.
6
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七:卷六十九[Z].十通第九种本.
7
清朝文献通考·选举考二:卷四十八[Z].十通篱卉.种表.
8
黄誉.龙州纪略:下册[Z].暨南书院藏版.
9
李利安.
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J]
.人文杂志,2004(1):16-20.
被引量:5
10
黄誉.龙州纪略:上册[Z].暨南书院藏版.
二级参考文献
58
1
叶显恩,谭棣华.
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4(2):73-90.
被引量:52
2
赵世瑜.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45-52.
被引量:8
3
张小林.
神医三界公的传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20-21.
被引量:3
4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5
农冠品,等.女神·歌仙·英雄[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6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初版.
7
刘修禹,等.浔州府志[Z],同治十三年刻本.
8
清·闵叙.粤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翟富文.来宾县志[Z].民国26年(1933年)铅印本.
10
广西通志·宗教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36
1
张璠.
儒学海外传播背景、学术史梳理及主要问题研究[J]
.文化与传播,2020,9(2):43-52.
被引量:1
2
李利安.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2-68.
被引量:16
3
谢铭,覃自昆.
毛南族“分龙节”的渊源、现状及保护[J]
.广西社会科学,2009(7):13-17.
被引量:14
4
袁桂娥.
《香山大悲菩萨传》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4):67-71.
5
王翌.
浅谈巴蜀历代文昌碑及其研究价值[J]
.现代交际,2011(8):61-61.
被引量:1
6
石丽璠.
浅谈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5):162-162.
7
冯珺.
论文昌信仰的起源[J]
.北方文学(下),2012(8):228-229.
被引量:1
8
许晓明.
近十年广西民间信仰研究状况与展望(2000-2012)[J]
.广西民族研究,2013(2):127-133.
被引量:2
9
鲁子箫,向帅.
“科场因果”中的科举公正与德性伦理[J]
.中国考试,2013(10):54-62.
10
李辉.
《浔郡建造粤东会馆序》的历史解读[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1):75-79.
同被引文献
50
1
王晖.
广西土官“汉裔”认同过程:以泗城岑氏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4-98.
被引量:6
2
欧阳昌佩.
海龙囤:中世纪军事古堡[J]
.当代贵州,2005(19):61-65.
被引量:1
3
伍启林.
瓮安:"瓮水""重安"合并来[J]
.当代贵州,2004(21):50-50.
被引量:1
4
陈季君.
播州土司制度的再认识[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5(3):16-18.
被引量:2
5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6(4):3-21.
被引量:1547
6
张贵淮,雷昌蛟.
播州杨氏兴亡与平播之役[J]
.贵州文史丛刊,2001(2):20-25.
被引量:5
7
陈季君.
播州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历史作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1):149-154.
被引量:8
8
陈季君.
播州土司教育探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2):1-3.
被引量:6
9
史小波.
改土归流及遵义军民府的建立[J]
.贵州文史丛刊,2006(4):76-78.
被引量:6
10
李小文.
边疆族群·国家认同·文化创造——以一个俍兵家族的变迁为例[J]
.求索,2006(9):51-54.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3
1
蓝韶昱.
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以广西龙州县域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1(3):89-95.
被引量:6
2
李跃平.
2001-2013年播州土司研究文献综述[J]
.民族学刊,2014,5(5):84-89.
被引量:2
3
覃乃军.
论广西骆越古乐的发展与传承[J]
.成功,2012(8X):295-296.
二级引证文献
8
1
王灿,李技文.
近十年我国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综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23-26.
被引量:6
2
李技文,王灿.
我国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4-79.
被引量:3
3
罗彩娟.
侬与农:从姓氏变化看靖西壮族的族群认同[J]
.广西民族研究,2013(2):73-79.
被引量:1
4
刘鸿燕.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土司制度研究综述[J]
.昆明学院学报,2013,35(5):41-50.
被引量:3
5
罗彩娟,高威.
壮族认同研究述评[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42-47.
被引量:1
6
宋进.
改革开放以来平播之役研究述评[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69-76.
7
何秀素,陈潘.
近三十年国家社科基金土司类项目立项及研究趋势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3):9-16.
8
郑蓉,陈潘.
2010年以来壮族土司研究述评[J]
.文山学院学报,2024,37(6):60-66.
1
蓝韶昱.
政治文化涵化:改土归流新论——以广西龙州县域土司社会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82-185.
被引量:2
2
聂亚林.
康熙《卯峒司志》价值探析[J]
.铜仁学院学报,2014,16(5):104-107.
3
何明智.
广西龙州天琴文化开发问题思考[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7(6):1-4.
被引量:3
4
黄新宇,廖冲.
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的展演与传承[J]
.歌海,2010(5):37-41.
被引量:6
5
黄新宇.
壮傣族群文化传播的形态与特征——以广西龙州壮傣族群文化传播为例[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22(4):26-30.
被引量:1
6
黄新宇.
壮傣族群文化传播的形态与特征——以广西龙州壮傣族群文化传播为例[J]
.百色学院学报,2013,26(2):92-96.
被引量:2
7
闰从山,李成蹊,舒小立.
中美文化差异初探[J]
.经营管理者,2010(6X):301-301.
8
蓝武.
红水河流域壮族土司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研究——以广西马山县境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1):31-35.
被引量:5
9
黄新宇.
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传播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5):120-124.
被引量:11
10
贾春峰.
“文化力”论[J]
.东岳论丛,1998,19(6):19-22.
被引量:17
广西社会科学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