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辽西北风蚀荒漠化土地研究现状与利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简要介绍了土地荒漠化在全球及我国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的研究概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沙土的水分、养分和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风沙土的特点,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耕地、减缓土地沙漠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
李智
机构地区
辽宁省沈阳市土肥工作站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9期298-299,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风蚀荒漠化
风沙土
研究现状
利用前景
辽西北地区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1.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1
石辉,吴金水,陈占飞.
陕北沙区不同利用方式风沙土的养分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4):385-389.
被引量:9
2
冯起.
半湿润地区改良风沙土土壤性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1998,18(4):1-6.
被引量:17
3
魏自民,谷思玉,赵越,周连仁.
有机物料对风沙土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03,28(3):16-18.
被引量:19
4
刘焕德.
辽西荒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初探[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4):21-23.
被引量:2
5
杨晓勤,于景金.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特点及防治建议[J]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46-14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冯起.
半湿润沙地水分状况及动态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1):25-30.
被引量:16
2
冯起,高前兆.
禹城沙地水分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J]
.中国沙漠,1995,15(2):151-157.
被引量:45
3
袁金国,王卫,龙丽民.
河北坝上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139-143.
被引量:41
4
李国军,李焕存,周景玉,马义,张国利,黄金存.
辽西林分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作用的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3):23-24.
被引量:4
5
陕西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陕西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
TisdallJM OadasJM.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J].土壤学进展,1985,(2):32-39.
7
汤向东 张慎举 王明传 等.豫东砂土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林科技,1984,(1):14-16.
8
李云岚,李春华,魏晶,王宏昌,吴钢.
辽西5种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4-6.
被引量:5
9
郑国相,李晓华,任丽华,韩巍.
辽西土石丘陵区水土保持林模式研究与评价[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7-9.
被引量:2
10
曹忠杰,蔡景平,何建明,周晓乐.
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分析[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21-22.
被引量:44
共引文献
46
1
王志,彭茹燕,王蕾,刘连友.
毛乌素沙地南缘改良与利用风沙土性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4-16.
被引量:32
2
高菲,高永,高强,严喜斌.
沙柳沙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39-42.
被引量:31
3
林超峰,陈占全,薛泉宏,来航线,陈来生,张登山.
青海三江源地区风沙土养分及微生物区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01-106.
被引量:15
4
刘广通,海春兴,李占宏.
应用吸管法进行风沙土机械组成分析的实验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121-123.
被引量:10
5
梁强,周德,韩璐,贾树海.
辽宁省彰武县北部不同利用模式风沙土的养分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30-2331.
被引量:1
6
程杰,高亚军.
云雾山封育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J]
.草地学报,2007,15(3):273-277.
被引量:58
7
李怀省,刘振恒,白娟.
荒漠植物红砂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12):237-238.
被引量:4
8
冯起,司建华,席海洋,常宗强,苏永红,曹生奎,郭瑞.
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耗水规律试验研究[J]
.中国沙漠,2008,28(6):1095-1103.
被引量:20
9
卢红梅,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21-3625.
被引量:1
10
马云艳,赵红艳,严啸,谢绿武,王开莉,李鸿凯.
泥炭和腐泥改良风沙土前后土壤理化性质比较[J]
.吉林农业科学,2009,34(6):40-44.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68
1
杨鹏,陈红跃,薛立.
适地适树研究进展[J]
.山西林业科技,2003,32(S1):1-4.
被引量:8
2
王朔林,王改兰,赵旭,陈春玉,黄学芳.
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1):104-111.
被引量:58
3
邓聚龙.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J]
.内蒙古电力,1993(3):51-52.
被引量:99
4
延昊,王绍强,王长耀,张国平.
风蚀对中国北方脆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2004,24(6):672-677.
被引量:23
5
王健,刘作新.
辽西人工林资源状况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1):129-133.
被引量:7
6
王涛,陈广庭,赵哈林,董治宝,张小曳,郑晓静,王乃昂.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沙漠,2006,26(4):507-516.
被引量:84
7
于立忠,朱教君,孔祥文,胡万良,谭学仁.
人为干扰(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6,26(11):3757-3764.
被引量:144
8
李福双,邵秀杰,王玉华,鲁少波.
适地适树模糊决策的探讨[J]
.林业科技,1997,22(1):13-15.
被引量:6
9
刘琪璟.
辽西阜新地区主要树种抗旱性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17(1):93-99.
被引量:12
10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王志强,魏欣.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1-8.
被引量:189
引证文献
3
1
赵琳,邓继峰,周永斌,代青格乐,马成忠,杨立新.
基于灰色理论分析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适地适树造林决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16(5):77-85.
被引量:5
2
王道涵,杨婷赟,于令令,许端平.
生物炭改良风沙土对植物生长及养分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4,55(1):29-36.
被引量:3
3
王紫颖,谷思玉,车延静,冯景翊,白雪燕,张伟健,何婉莹.
东北风蚀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24,35(7):1815-182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罗亚林.
改进氧化铝大袋包装的生产工艺[J]
.世界有色金属,2000,25(4):29-30.
2
李宁.
辽宁西北部地区乔木群落与环境关系研究[J]
.农学学报,2017,7(9):26-31.
被引量:2
3
谢春平,刘大伟,吴显坤,薛晓明,南程慧.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浙江楠在江苏的适宜引种地评估[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2):330-337.
被引量:1
4
魏学翠.
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1):184-186.
被引量:3
5
孙圣君,颜廷强,谭佩芝.
蒙阴县国有天麻林场常用造林树种栽培技术[J]
.南方农业,2024,18(4):203-206.
被引量:1
6
顾金鑫,孟雪,傅伟桥,刘晋雅,郭艾英,吉志新.
生物炭载Bacillus subtilis菌粒对连作芹菜生长的影响[J]
.中国果菜,2024,44(10):52-56.
7
赵玉枭,肖谋良,崔鑫涛,鲁顺保,王双,祝贞科,张艳杰,葛体达.
非粮化耕地土壤健康评价:以浙江省宁波市东吴镇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2024,35(10):2785-2793.
8
陈玲玲,连小云,张红美,许伟国,赵目喜.
生物炭对畜禽粪污堆肥中养分演化影响研究现状[J]
.农业与技术,2024,44(21):86-89.
9
常云妮,吴志丹,江福英,陈玉真,孙君,王峰.
生物炭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与茶园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茶叶学报,2024,65(5):12-20.
10
王晓晓,臧现菲,宋晨,孙风康,郗长卫.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S含量特征分布[J]
.山西化工,2025,45(2):78-80.
1
王敏思.
浅谈风蚀沙化防治措施利弊的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7(7):190-190.
2
周欢水,向众,申建军,任鸿昌.
中国荒漠化面积与分布特点[J]
.大自然探索,1998(4):61-63.
被引量:4
3
李诚实,赵多长,胡录梅.
天水市冬小麦抗锈品种现状与利用途径[J]
.甘肃农业科技,1991,22(8):4-6.
4
张维江,李娟.
水是区域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子[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S2):98-105.
被引量:1
5
侯淑艳,朱金兆,刘建新,解建强.
黑龙江省西部风蚀荒漠化特性与防治技术[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6-9.
被引量:3
6
刘朝霞,李钢铁,李玉灵.
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毛乌素风蚀荒漠化强度分级──以乌审旗为例[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6,18(1):27-33.
被引量:6
7
曹文元,李晓红,刘建华,周永利,王东.
城固县土壤养分现状与利用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2):142-147.
被引量:2
8
曹文元,李晓红.
城固县土壤养分现状与利用对策[J]
.汉中科技,2011(1):9-10.
被引量:1
9
许诺.
土地盐碱化有了治愈良药[J]
.环境,2013(11):74-76.
被引量:1
10
唐海明,余筱南.
棉花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利用前景[J]
.江西棉花,2004,26(4):3-8.
被引量:4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