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91,共10页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37
-
1罗明誉.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案例、经验及未来——基于浙江省27所乡村振兴学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7(3):46-53. 被引量:9
-
2吴刚.教育家与教育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19,0(24):1-7. 被引量:19
-
3戴长征.清末民初“单级教授练习所”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6-70. 被引量:2
-
4张希林.张百煕与两个《章程》——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辨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141-145. 被引量:2
-
5吴洪.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J].宜宾学院学报,2002,2(4):58-61. 被引量:3
-
6刘静.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0(2):109-115. 被引量:2
-
7张庆雄.梁漱溟乡村教育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138. 被引量:2
-
8陈会忠.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17(1):28-32. 被引量:1
-
9田正平,肖朗.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J].教育研究,1999,20(11):47-52. 被引量:11
-
10周志毅.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变奏——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变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9(2):42-46.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24
-
1陈双凤.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杜威热”的原因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2):138-140.
-
2胡志坚.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心理史学范式[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5. 被引量:2
-
3田庆锋.1987年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史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7(9):188-192. 被引量:1
-
4孙孔懿.教育家整体研究的简要过程与基本结论[J].江苏教育研究,2007(9):4-8.
-
5杨卫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之解散考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3-157. 被引量:3
-
6肖朗,杨卫明.中国近代教育学会与教育家群体的教育学术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72-77. 被引量:2
-
7唐高华.黄炎培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20-23. 被引量:1
-
8殷文杰.试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应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33):5-7. 被引量:3
-
9林良夫.二十世纪前叶新教育中国化道路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0(5):259-261. 被引量:3
-
10杨卫明.中国近代教育学会与教育学科的发展[J].教育史研究辑刊,2013(4):15-18.
二级引证文献119
-
1张璐璐.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养成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3):75-77.
-
2高新民.教育家精神观照下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使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9):9-10.
-
3王晓亚,杨其勇,刘慧玲.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价值逻辑与实践[J].昭通学院学报,2024,46(3):46-53. 被引量:1
-
4文秋芳.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J].中国外语,2020,17(1):50-59. 被引量:25
-
5郑智芬.近年来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综述[J].克山师专学报,2004,23(2):45-48. 被引量:2
-
6胡志坚.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心理史学范式[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5. 被引量:2
-
7石莹丽.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具体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2007(7):39-45. 被引量:3
-
8郑大华,邵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12):72-79. 被引量:9
-
9吕苹.对浙江籍幼儿教育家的文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5):63-66. 被引量:2
-
10葛福强.“私塾末年”私塾课程的改造命运及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1-20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