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中的糖苷化合物及对红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
1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糖苷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鲜叶中的红茶香气前体物,本文在此就其种类分布和相关酶类,在红茶加工中的变化及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作了讨论。
作者
黄建琴
机构地区
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业通报》
1999年第4期18-19,共2页
Journal of Tea Business
关键词
糖苷化合物
红茶
香气
品质
前体物
分类号
S571.10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6
同被引文献
245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277
参考文献
3
1
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
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
.茶叶科学,1997,17(S1):21-24.
被引量:8
2
王华夫,游小清.祁门红茶单萜烯醇形态转变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6(06).
3
夏涛,童启庆,董尚胜,骆耀平.
红茶萎凋发酵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6,16(1):63-66.
被引量:70
二级参考文献
3
1
虞富莲,俞永明,李名君,束际林,刘维华,吕文明,王海思,韩志福,钟渭基.
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J]
.茶叶科学,1992,12(2):95-125.
被引量:48
2
董尚胜,童启庆.
茶树叶片中部分Ⅰ蛋白水平的品种间差异、遗传性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J]
.茶叶科学,1995,15(2):105-110.
被引量:1
3
童启庆,须海荣.
茶叶中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测定[J]
.中国茶叶,1990,12(3):14-15.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76
1
郭洪伟,田云刚,王建霞,刘一涵,邓静,瞿继团,魏华.
不同工艺古丈毛尖红茶与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19-28.
被引量:9
2
肖鑫,郭雅玲,林瑜玲.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862-1867.
被引量:3
3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黄华林.
乌龙茶做青中果胶酶的活性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5-38.
被引量:6
4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5(1):20-22.
被引量:19
5
李叶云,江昌俊,王朝霞,余有本.
茶叶加工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84-85.
被引量:2
6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
乌龙茶新工艺做青期间果胶酶的活性变化及其生化效应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3):197-202.
被引量:2
7
吴建生,姚勇芳.
高压电场对茶叶β-糖苷酶及细胞膜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4):512-514.
被引量:1
8
张超,卢艳,李冀新,黄卫宁,陈正行.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5,28(3):17-19.
被引量:53
9
赵丽萍,陈亮,王新超,姚明哲.
茶树新梢不同叶片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J]
.茶叶科学,2006,26(1):11-16.
被引量:30
10
夏涛,童启庆.
冷冻萎凋对茶叶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初探[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108-110.
被引量:32
同被引文献
245
1
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夏涛,屠幼英,须海荣.
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7,17(S1):25-28.
被引量:44
2
陈荣冰.
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系选育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1992(3):1-5.
被引量:3
3
鲁成银,刘维华,李名君.
茶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
.茶叶科学,1992,12(1):15-20.
被引量:7
4
林心炯,郭专,姚信恩,周庆惠.
乌龙茶鲜叶原料成熟度的生物生化特征[J]
.茶叶科学,1991,11(1):85-86.
被引量:8
5
彭小星,陈细兵.
微波加热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J]
.湖南农机,2004(4):18-19.
被引量:10
6
齐桂年,谢建国,吴永刚,陈昌辉,单虹丽.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J]
.福建茶叶,2004,27(3):3-4.
被引量:45
7
张杰,朱先明,施兆鹏,杨伟丽,何文斌.
湖南乌龙茶加工技术的研究——Ⅱ.品质形成机理[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1):62-68.
被引量:3
8
何文斌,杨伟丽,张杰,朱先明.
湖南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Ⅲ.乌龙茶品质化学因子分析[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2):157-161.
被引量:17
9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J]
.中国茶叶,1993,15(3):14-15.
被引量:33
10
屠幼英.
减少夏秋绿茶苦涩味添加剂的研究[J]
.中国茶叶,1993,15(3):24-2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8
1
蒋美红,包崇彦,念小魁,刘丽芬,朱东来,者为.
红茶烟用香料的制备、分析及应用[J]
.茶叶科学,2007,27(2):117-119.
被引量:7
2
魏志文,李大祥,张华艳,胡绍德,方世辉,宛晓春.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09-112.
被引量:19
3
王迎春,李春华,刘晓军,唐晓波,魏鹏,罗凡,王云.
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51-4153.
被引量:12
4
杨锐.
β-葡萄糖苷酶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24-28.
被引量:4
5
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刘晓媛.
云南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10-12.
被引量:24
6
汤雯,屠幼英.
利用加工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进展[J]
.茶叶,2010,36(2):77-81.
被引量:23
7
吴国宏,陈盛相,齐桂年.
高香红茶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0,33(6):10-16.
被引量:8
8
周雪芳,唐洪,雷茜,邓小林,张德勋,童华荣.
四川工夫红茶香气成分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178-182.
被引量:42
9
银霞,郑红发,黄怀生,赵熙,粟本文.
高香红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2012,39(1):20-23.
被引量:23
10
谢清桃,王坤波,董颖,姚瑞,谢春桥,李建军,董德华.
红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2012,40(23):31-33.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277
1
梁骏德,梁天雄,王君子,侯冬岩,刁全平,吴寒.
正山小种红茶茶梗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25(6):51-54.
被引量:1
2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J]
.贵茶,2023(1):42-53.
3
夏长杙,蒲璐璐,王敏,胡伊然,段学艺,刘亚兵.
发酵对夏秋茶品质的研究及发展趋势[J]
.贵茶,2022(4):31-34.
被引量:2
4
刘晓霞,郑文佳,郑道芳,申东,赵华富.
贵州青茶工艺试验初报[J]
.贵州茶叶,2010,38(2):38-41.
5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6
陈济琛,郑永标,林新坚,林戎斌,蔡海松.
乌龙型灵芝发酵茶的Ames试验及其品质特征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333-335.
被引量:2
7
林金科,郑金贵.
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51-55.
被引量:4
8
苏新国,蒋跃明,汪晓红,段俊,宓穗卿,王宁生.
凤凰单枞乌龙茶抗氧化特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3):55-59.
被引量:16
9
苏新国,王宁生,宓穗卿,蒋跃明,段俊.
加速溶剂提取法快速分析乌龙茶内含呈香组分[J]
.食品科学,2006,27(10):441-444.
被引量:5
10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06,21(4):360-365.
被引量:24
1
汪东风.
茶叶中糖苷化学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1997(4):32-36.
被引量:5
2
谢德华.
谈提高我省红茶香气[J]
.茶叶通讯,1994(1):37-40.
3
汪德滋.
祁门红茶香气的初步分析[J]
.中国茶叶,1994,16(5):16-17.
被引量:12
4
王帅,李文举,韦丽华,刘轶,邴芳玲.
基于电子鼻的有机正山小种红茶的检测[J]
.食品科技,2015,40(11):292-296.
被引量:8
5
潘志芬,潘开文.
加工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20(1):38-39.
被引量:3
6
潘志芬,姜燕.
加工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J]
.粮食与食品工业,1999,7(1):27-29.
7
禹利君,杨伟丽.
茶树及红茶加工中PPO和POD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5):420-424.
被引量:4
8
海振忠,单非.
健康与农药残留[J]
.种子科技,2012,30(2):32-34.
被引量:1
9
李建军,郭清泉,陈建荣.
苎麻木质素形成的相关酶类研究[J]
.中国麻业科学,2009,31(2):119-124.
被引量:2
10
庄炳昌,岳德荣,王玉民,李建平,谢雪菊,徐豹.
大豆不同品种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类含量与抗食心虫的关系[J]
.中国油料,1992(3):18-20.
被引量:7
茶业通报
199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