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浙商社会网络的解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企业网络化生产与交易的事实背景,凸显了商业网络的研究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对象的分析确定了作为智能体的浙商以及浙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双主体,接着对浙商社会网络所镶嵌的地域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对浙商社会网络的功能与局限则从信息获取、资源获取和封闭性三个层面辩证的进行了客观的解析。
作者
于永海
机构地区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出处
《商场现代化》
2011年第16期59-61,共3页
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010038)
杭州市哲社规划项目(B10GL11)
关键词
浙商
社会网络
双主体
镶嵌
功能
分类号
F279.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1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张再林.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
.人文杂志,2000(4):9-15.
被引量:53
2
Granovetter, M.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481-510.
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mx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terly, 1997, 42, 35-47.
4
吕福新.浙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8月.
5
Granovettor,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1360-13800.
6
贺小刚,沈瑜,连燕玲.
企业家社会关系与高科技企业的成长[J]
.经济管理,2006,32(15):47-50.
被引量:10
7
吕福新.
“浙商”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型研究——具有中国意义的主体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提升[J]
.管理世界,2007,23(2):129-133.
被引量:10
8
吕福新.
“浙商”的人文特性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典型意义[J]
.中州学刊,2008(1):73-77.
被引量:3
9
Lin, N.(1995). Les ressources sociales: une theorie du capital social[J]. Revue Francaise de Sociologie 36(4): 685-704.
10
陈立旭.
特殊信任、关系网络与浙商私营企业组织模式[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3-10.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31
1
陈艳云,刘林平.
论家族主义对东南亚华人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5):86-92.
被引量:10
2
王询.
人际关系与经济交易[J]
.求是学刊,1997,24(5):42-46.
被引量:10
3
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8
4
陈东升.
村落家庭文化对韩田村汽车摩托车配件业发展的影响[J]
.温州论坛,2000(5):45-49.
被引量:6
5
贺小刚,李新春.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5,40(10):101-111.
被引量:227
6
叶汝贤.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6(3):4-14.
被引量:100
7
吕福新.
企业的主体性分析范式——基于“浙商”和中国企业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6(6):99-106.
被引量:15
8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环境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2006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J]
.管理世界,2006,22(12):88-103.
被引量:12
9
柯继铭.
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J]
.中国社会科学,2007(1):179-191.
被引量:20
10
吕福新.
论浙商的“个众”特性——具有中国意义的主体性分析[J]
.中州学刊,2007(1):41-44.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79
1
李连杰,涟漪.
网络游戏中虚拟对象的获义、衍义与共义[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412-425.
2
肖妺.
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主体间性——兼论主体间性的规定性及其表现形式[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21-25.
被引量:1
3
宋扬,杨恩慧.
从公共性试论数码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协奏[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9):105-106.
被引量:2
4
刘济良.
论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命教育[J]
.现代教育论丛,2004(4):6-10.
被引量:1
5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7
6
黄鸣奋.
自我虚拟化与艺术呈现[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6-120.
被引量:2
7
沙琦,冯建军.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7-80.
被引量:3
8
章海荣.
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5):16-20.
被引量:1
9
任军.
哲学编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问题[J]
.人文杂志,2005(6):36-41.
10
杜安.
思维和存在矛盾运动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
.贵州社会科学,2006(3):61-64.
1
隋维林.
高职教育视角下整合资源促进对俄贸易发展的路径分析——以黑龙江对俄贸易为例[J]
.东方企业文化,2014(11S):316-316.
2
张效东.
全球网络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J]
.经济导刊,2006(3):64-66.
3
王友青,刘艳.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3):61-64.
被引量:4
4
赵竹青.
“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将于今年九月在京举行[J]
.科技与生活,2011(2):99-99.
5
闵君.
Agent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2003,20(1):38-40.
被引量:9
6
赵蕾.
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商情,2015,0(34):231-231.
7
张文洲.
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探讨[J]
.全国商情,2010(10):23-25.
被引量:3
8
杨乐.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10):49-50.
被引量:3
9
朱王莹.
高职“双主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4(9):38-39.
被引量:3
10
我国出台首部电子商务规划[J]
.软件世界,2007(13):4-4.
商场现代化
2011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