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Shanghai Literature
同被引文献6
-
1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
2Д.布尔柳克,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B.马雅可夫斯基,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张捷.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J].文艺理论研究,1982(2):131-132. 被引量:4
-
3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
4陈思和.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6(1):6-14. 被引量:8
-
5王嘉良.“先锋与常态”:建构新的文学阐释模式的需要和可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74-281. 被引量:5
-
6刘勇.从历时到共时:建构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坐标 有关“陈、吴对话”的一些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82-28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杨友鹏,邹凌雁.五四文学的符号化建构历程[J].汉字文化,2019,0(20):38-39.
-
2崔博.大众视角在当代历史小说研究中的地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126-130.
-
3陈思和.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J].文学评论,2008(2):155-161. 被引量:20
-
4唐桦.论严肃、通俗、民间的关系——兼现代文学个案偶举[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8-12.
-
5王明丽.“家”与“女性”:废名小说的生态主义叙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2):14-18. 被引量:3
-
6王瑜.“全球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9(2):73-77.
-
7王勇.文学史理论建构的多元与写作实践的困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3.
-
8党圣元.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5-12. 被引量:8
-
9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67-75. 被引量:41
-
10陈进.1999—2009:中国青春文学十年——以“先锋与常态”模式阐释[J].南方文坛,2011(5):57-61. 被引量:5
-
1《上海文学》2006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2006(12):107-111. 被引量:1
-
2《上海文学》总目录 二零零三年上半年[J].上海文学,2003(12):110-112.
-
32001年《上海文学》总目录[J].上海文学,2001(12):78-80. 被引量:4
-
4《上海文学》1999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1999(12):79-80. 被引量:1
-
5《上海文学》2000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2000(12):78-80.
-
6《上海文学》2004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2004(12):108-111. 被引量:1
-
7《上海文学》2002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2002(12):78-80.
-
8上海文学一九九五年总目录[J].上海文学,1995,0(12):78-80. 被引量:1
-
9贺丽.2002年总目录[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2,0(12):116-119.
-
10《西部·华语文学》二○○七年总目录[J].西部(新文学)(上),2008,0(3):182-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