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处于人文与社科之间的人类学和民俗学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是做人类学的。相对来说对民俗学不是太熟悉。我可以介绍一下人类学界的相关讨论。也许对今天关于“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的讨论有一点启发意义。对人类学来说,因为采用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可能更倾向于艺术或者说人文学科,所以很多人主张人类学是人文学科。但另一方面,
作者
王建民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45-47,共3页
Folklore Studies
关键词
人文学术
人类学
民俗学
社科
人文学科
启发意义
社会科学
民族志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48
1
岩本通弥,宫岛琴美.
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J]
.文化遗产,2008(2):78-86.
被引量:41
2
高丙中.
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
.民俗研究,1996(2):6-14.
被引量:54
3
刘铁梁.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42-48.
被引量:111
4
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6.
被引量:131
5
张士闪.
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
.文史哲,2007(3):17-28.
被引量:36
6
高丙中.
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J]
.民俗研究,2008(3):5-19.
被引量:47
7
刘晓春.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
.民俗研究,2009(2):5-35.
被引量:151
8
吕微.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J]
.民俗研究,2010(1):17-56.
被引量:23
9
杨利慧.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
.民俗研究,2011(1):7-32.
被引量:71
10
赵世瑜.
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
.民俗研究,2011(2):7-20.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2
1
李海云.
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J]
.民俗研究,2018(6):14-29.
被引量:8
2
李向振.
从民俗事象到生活实践--民俗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知识社会史[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42(5):42-4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张士闪.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J]
.民俗研究,2019(1):14-27.
被引量:44
2
张士闪.
“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J]
.开放时代,2019,0(6):148-165.
被引量:11
3
杨田.
昆仑神话视域下泾河流域民间信仰的“边界-空间”模式研究[J]
.文化遗产,2020(2):108-114.
4
张兴宇.
礼俗化:新乡贤的组织方式及其文化逻辑[J]
.民俗研究,2020(3):149-156.
被引量:10
5
刘仁健.
集体化时期的国家动员与民众参与——以20世纪70年代淄东万米山洞水利工程“出夫”实践为例[J]
.民俗研究,2021(6):117-125.
被引量:2
6
张士闪,刘仁健.
中国礼俗互动传统的“澳门模式”[J]
.文化遗产,2022(2):35-42.
被引量:3
7
张士闪.
文武之道:冀南乡村梅花拳的宝卷叙事与武术实践[J]
.民族艺术,2022(1):56-70.
被引量:2
8
李向振.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1年度报告[J]
.民间文化论坛,2022(2):20-33.
被引量:1
9
魏甜甜.
当代中国非遗研究热的冷思考[J]
.民俗研究,2023(1):39-49.
被引量:3
10
陈杭勋.
当代金华斗牛民俗重构中民间精英的角色与功能[J]
.文化遗产,2023(5):112-118.
1
张瑞玲.
在新时期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相关讨论[J]
.办公室业务,2013(4S):247-248.
被引量:5
2
赵文豪.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J]
.企业导报,2016(19):167-167.
3
王建民.
田野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纪念费孝通、林耀华先生100周年诞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6-11.
被引量:2
4
王晋.
从田野工作到民族志——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3):281-282.
被引量:2
5
高亮.
近十年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15(11):35-39.
被引量:4
6
曹苏苏.
从“深描”看格尔茨《仪式的变化与社会变迁:一个爪哇的实例》[J]
.昭通学院学报,2017,39(1):47-49.
7
定宜庄.
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J]
.博览群书,2010(2):4-4.
被引量:10
8
朱沛华.
寻求价值多元的合理化确证——以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为例[J]
.前沿,2008(2):129-131.
被引量:2
9
刘军强.
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发展述评[J]
.社会学研究,2010(4):199-221.
被引量:36
10
章卫.
中国新生代《易经》认知、和谐关系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16,38(4):19-27.
民俗研究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