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格权的哲学基础探源——理性与身体在人格中的角色变迁及法律意义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当前关于人格权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将人格权的理论基础追溯至哲学中的理性人格。通过对理性与身体在人格中的角色变迁的研究发现,哲学中的理性人格为平等的法律人格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缺失了对人的全面关照,不能为内容丰富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格权提供理论支持。哲学中人格的身体向度将活生生的身体作为主体性要素,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成为人格权的根,人格权的产生和发展均可以从中吸取养分。
作者
姜新东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法学院
济南大学政管学院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143,共4页
DongYue Tribune
关键词
理性
人格
身体
人格权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0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81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9
1
[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版,第165页.
2
Andrew Smith , PhilosoPhY in Late Antiquity , New York : Roufledge 2004 ,p. 7.
3
[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版,第90页.
4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8页.
5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页.
6
[德]康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第432页.
7
张之沧.
后现代身体论[J]
.江海学刊,2006(2):25-30.
被引量:37
8
[德]萨维尼,F.C..《当代罗马法的体系》,第2卷,柏林,1840年,第2页.
9
[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朱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以下.
10
[美]JohnChipmanGray.《法律主体》[J].清华法学,.
二级参考文献
110
1
王广辉.
新中国人权立法的回顾与前瞻[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48-51.
被引量:3
2
薛军.
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J]
.法商研究,2004,21(4):63-75.
被引量:88
3
于立深.
我国宪法典公民权利条款评析[J]
.长白学刊,2002(4):27-29.
被引量:16
4
徐国栋.
寻找丢失的人格——从罗马、德国、拉丁法族国家、前苏联、俄罗斯到中国[J]
.法律科学,2004,22(6):71-79.
被引量:66
5
马俊驹,张翔.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J]
.法学研究,2004,26(6):46-57.
被引量:82
6
王锐,熊键,黄桂琴.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法学思考[J]
.中国法学,2002(4):82-94.
被引量:38
7
熊谞龙.
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J]
.比较法研究,2005,19(2):51-57.
被引量:90
8
姚秀兰.
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J]
.学习与探索,2005(4):92-94.
被引量:2
9
杨立新,曹艳春.
论民事权利保护的请求权体系及其内部关系[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4):56-66.
被引量:42
10
马俊驹.
从身份人格到伦理人格——论个人法律人格基础的历史演变[J]
.湖南社会科学,2005(6):44-49.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
181
1
杨逐原,郝春梅.
媒介空间中的情感演化研究——基于情感具身性的视角[J]
.全球传媒学刊,2022,9(6):53-67.
被引量:3
2
谢宇.
立法实施能够全面实施宪法吗——对我国宪法实施模式的反思与完善[J]
.法学评论,2023,41(1):85-96.
被引量:5
3
杜嘉树.
类型思维下“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之认定——以《民法典》第1183条第2款为中心[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22(2):135-183.
被引量:1
4
曹相见.
人格权支配权说质疑[J]
.当代法学,2021,35(5):40-50.
被引量:19
5
吴雅婷.
我国人格权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的数据(1992~2020年)[J]
.人大法律评论,2022(2):66-93.
6
沈保言.
试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J]
.楚天法治,2018(9):60-61.
7
白蔚.
身体的“革命”——关于李安电影《色·戒》的身体社会学[J]
.电影文学,2008(7):64-66.
被引量:2
8
张猛.
“我们在世俗的旷野里丧生”——丹尼尔·哈尔姆斯诗歌的后现代特征初探[J]
.江南(诗),2012(4):80-85.
被引量:1
9
李方.
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J]
.传承,2009,0(2):154-155.
10
史海峰,郭瑞红.
论人格标识中的财产利益[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7.
同被引文献
44
1
刘期湘.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诽谤“积量构罪”的教义学分析[J]
.东方法学,2019,0(5):127-132.
被引量:12
2
李拥军.
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2):45-52.
被引量:56
3
卢鹏.
法律拟制正名[J]
.比较法研究,2005,19(1):138-143.
被引量:84
4
陈小嫦.
医疗行为领域中的身体权[J]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2007,20(1):155-157.
被引量:2
5
刘长秋,赵志毅.
人体器官买卖与捐献的法律分析[J]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14(1):47-51.
被引量:8
6
李萱.
法律主体资格的开放性[J]
.政法论坛,2008,26(5):50-58.
被引量:33
7
郭道晖.
社会权力:法治新模式与新动力[J]
.学习与探索,2009(5):137-143.
被引量:61
8
龚向和,刘耀辉.
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体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1):74-81.
被引量:35
9
龚向和.
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28(4):3-7.
被引量:104
10
谢瑾.
身体学试探[J]
.体育文化导刊,2010(9):89-9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李憣,刘冠合.
人体试验受试者身体权的伦理省思与立法回应[J]
.医学与哲学,2020,41(17):70-75.
被引量:1
2
苏映玲.
论新型实体的法律人格[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2(5):34-42.
被引量:3
3
龚向和,宋凡.
网络平台对数据人格权的尊重义务[J]
.南京社会科学,2023(6):81-8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李旭晨.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探究[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1):146-148.
2
董春华.
论药品试验数据的保护与公开——兼谈中国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模式的路径选择[J]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2(4):20-28.
被引量:5
3
姜川,陈琴琴.
恶意差评的名誉侵权规制:问题及解决[J]
.宜春学院学报,2022,44(7):23-28.
被引量:1
4
宋凡,龚向和.
数据权利保障之国家义务及其实现[J]
.学习与实践,2024(1):24-32.
被引量:5
5
李旭晨.
《民法典》视阈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实证研究[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4(5):46-48.
被引量:1
6
姚霖,陈林昊,范冬萍.
数据伦理治理系统的价值协同机制[J]
.系统科学学报,2024,32(4):69-74.
被引量:2
7
常春.
平台劳动者数据财产权的正当性及规范构造[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5,40(1):88-102.
8
李祎恒,陶媛.
隐私政策下知情同意原则的适用困境与完善路径[J]
.行政与法,2025(3):104-115.
1
人格权的哲学基础探源——理性与身体在人格中的角色变迁及法律意义[J]
.公安研究,2012(6):95-95.
2
李学军.
行政公职人员的角色变迁与伦理建设[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0(7):67-69.
3
邵阳.
大陆法系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要素[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10):28-29.
4
孔海娥.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种观念变迁笔谈(四篇) 从“受众”角色变迁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1):86-87.
5
马天芳.
城市社区妇女组织角色变迁之解读[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4):38-41.
被引量:1
6
林志毅.
刑事和解主体论[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19(2):112-119.
被引量:4
7
吴之欧.
从“配合”到“疏离”到“参与”——论中国企业在犯罪治理中的角色变迁[J]
.法学杂志,2011,32(4):89-92.
被引量:5
8
白洁.
从公共行政人员角色变迁看行政伦理[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14(3):12-15.
被引量:5
9
华炜.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角色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理论月刊,2014(11):177-181.
被引量:4
10
蒋美华.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4(3):1-5.
被引量:2
东岳论丛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