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教:作为一种身体中的宗教——一个现象学的视角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的讨论反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再解读,也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诉求的一种困顿和反思。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论域中,以现象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宗教的本质,并试图对儒教予以现象学的解读。
作者
任文启
机构地区
上海师范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0-273,共4页
Religious Studies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现象学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2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62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1
1
李申.
儒教研究的理论意义[J]
.孔子研究,2007(1):4-6.
被引量:2
2
苗润田.
儒学宗教论的两种进路——以牟宗三、任继愈为例[J]
.孔子研究,2002(4):100-107.
被引量:4
3
于希谦.
对儒学宗教论若干论据的质疑——与李申研究员商榷[J]
.学术月刊,2003,35(8):39-45.
被引量:1
4
邢东田.
1978-200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学术回顾与思考[J]
.学术界,2003(2):248-266.
被引量:11
5
葛兆光.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J]
.开放时代,2001(11):48-55.
被引量:31
6
李向平.
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J]
.齐鲁学刊,2006(5):20-26.
被引量:6
7
崔罡.
20世纪儒教问题述评[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221-222.
被引量:1
8
瞿永玲.
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
.伦理学研究,2004(4):102-106.
被引量:13
9
王杰.
“儒学、儒教与宗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理论前沿,2006(23):45-46.
被引量:2
10
张茂泽.
任继愈的儒教观及其宗教思想史意义[J]
.人文杂志,2009(5):44-51.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72
1
张岱年.
儒学与儒教[J]
.文史哲,1998(3):33-34.
被引量:14
2
郭齐勇.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J]
.文史哲,1998(3):36-38.
被引量:17
3
李申.
儒教、儒学和儒者[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26-33.
被引量:6
4
苗润田,陈燕.
儒学:宗教与非宗教之争──一个学术史的检讨[J]
.中国哲学史,1999(1):23-31.
被引量:8
5
李申.
儒教研究史料补[J]
.中国哲学史,1999(1):32-39.
被引量:4
6
郭齐勇.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J]
.中国哲学史,1999(1):40-53.
被引量:27
7
卢钟锋.
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J]
.中华文化论坛,1999(2):9-10.
被引量:2
8
任继愈.
论儒教的形成[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61-74.
被引量:65
9
李国权,何克让.
儒教质疑[J]
.哲学研究,1981(7):22-29.
被引量:10
10
任继愈.
《中国儒教史》序[J]
.中国哲学史,1997(4):3-6.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62
1
赵文茹.
从保教骁将到保教大敌——梁启超对孔教与宗教关系之认识与流变[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33-42.
被引量:1
2
张佩瑶.
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国翻译,2004,25(5):3-9.
被引量:74
3
谢晓东.
多元论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探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8-41.
被引量:2
4
戴光明.
中国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34-38.
被引量:1
5
吴凡,李凤军.
也谈法律信仰[J]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27-29.
被引量:1
6
李承贵.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11.
被引量:2
7
戴国军.
数学日记:演绎生活中的数学[J]
.基础教育研究,2006(7):26-27.
被引量:1
8
路英浩.
在回顾和反思中把握“社会学中国化”[J]
.社会,2006,26(6):19-26.
被引量:6
9
王爱平.
组织与制度: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制度化表征[J]
.文史哲,2008(3):59-68.
被引量:6
10
佟金泽.
走出高校德育维谷:培养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J]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77-79.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31
1
泰瑞·雷,李文彬(编译).
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J]
.世界宗教文化,2010(2):14-20.
被引量:14
2
杨志银.
对宗教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定义的实证研究[J]
.世界宗教研究,2010(3):25-35.
被引量:10
3
Weller,范丽珠,陈纳,Madsen,郑筱筠,刘芳.
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J]
.世界宗教文化,2010(5):40-46.
被引量:20
4
牟钟鉴.
民族宗教学的创立[J]
.世界宗教文化,2010(6):1-7.
被引量:10
5
姜生.
论宗教源于人类自我意识[J]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73-182.
被引量:4
6
孙亦平.
宗教和平学刍议[J]
.世界宗教文化,2012(1):27-32.
被引量:2
7
段德智.
论中国基督宗教“有限自养”说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实质[J]
.世界宗教研究,2012(3):10-18.
被引量:2
8
冯渝杰.
发掘文明史的精神隐构——姜生教授论宗教起源的三点启示[J]
.世界宗教研究,2012(3):180-182.
被引量:2
9
张宁.
宗教资本的再生产与宗教组织角色创新——基于清真寺参与艾滋病宣传预防行动实践的田野调查[J]
.世界宗教研究,2012(5):125-137.
被引量:2
10
牛苏林.
从“鸦片论”、“幻想论”到“掌握论”——辨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J]
.世界宗教文化,2012(6):23-2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王皓月.
由宗教学期刊看近十年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J]
.世界宗教研究,2020(5):177-18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林.
我国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再思考[J]
.情报杂志,2022,41(10):63-68.
被引量:13
2
刘凌宇.
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回顾(2000—2023年)——基于CSSCI来源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J]
.数字人文研究,2024,4(4):100-124.
1
汤恩佳.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与21世纪[J]
.中华文化论坛,1997(4):6-6.
被引量:4
2
韩若望.
天主教推动中西文化交融[J]
.中国天主教,2008(2):15-15.
3
何俊.
天理、持敬、格物-宋明理学的核心精神诉求[J]
.武汉宣传,2015(2):56-57.
4
劳格文,蔡林波,李兰.
从仪式的角度解读道教[J]
.世界宗教文化,2011(3):58-62.
被引量:2
5
康庆.
20世纪上半叶的庄学研究[J]
.中国哲学史,2009(1):125-128.
被引量:3
6
杨晶,路新生.
新宋学观与陈寅恪的佛教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129-133.
被引量:1
7
温金玉.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J]
.法音,2007(4):10-17.
8
何俊.
天理、持敬、格物——宋明理学的核心精神诉求[J]
.杭州,2014(9):38-39.
9
刘亚明.
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圆融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25-28.
被引量:3
10
邓平祥.
审美文化和现代美术学院的精神文化承担[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6(4):18-21.
被引量:3
宗教学研究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