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
白鸿
沈欣
吴建林
机构地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藏象
证
思路与方法
启示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9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
2
郭海,杨进,龚婕宁.
藏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
.河南中医,2005,25(10):10-12.
被引量:9
3
吴爱华,易法银,胡方林.
藏象学说百年发展概述[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3):29-30.
被引量:7
4
陈丽云.
近年来藏象学说研究进展概述[J]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94-1396.
被引量:3
5
任路,张海萍.
中医藏象学说研究中的系统论方法[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50-551.
被引量:6
6
乔明琦.
肝藏象现代研究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及主要进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91-94.
被引量:16
7
马民,陈利国.
论新世纪中医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3):209-211.
被引量:4
8
张宇鹏,杨威,刘寨华.
藏象学理论体系框架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68-170.
被引量:9
9
朱广仁.
试论藏象学说的方法观[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4,13(1):32-3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王米渠,吴斌,林乔,李炜弘,高泓.
肝的藏象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举略[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2939-2940.
被引量:2
2
王洪图.
“藏象”的概念[J]
.中国医药学报,1993,8(1):11-14.
被引量:9
3
王元勋,袁静,张敏华,韩明向,李泽根.
肺气虚证的实验研究Ⅲ血液流变学及血浆TXB_2、6-Keto-PGF_1α水平[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52-54.
被引量:8
4
肖烈钢.
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
.陕西中医,1994,15(5):211-213.
被引量:7
5
李晓君,刘洋.
藏象学说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方法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4-5.
被引量:1
6
陈家旭,杨维益.
肝气虚证的临床诊断及辨证规律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4,9(1):12-14.
被引量:22
7
陈家旭,杨维益,梁嵘.
肝气虚证临床证型的病理生理学初步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67-70.
被引量:26
8
苏晶.
论《内经》五脏调控系统观[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19-21.
被引量:8
9
田进文.
应区分藏象学五藏与解剖学五脏[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21-223.
被引量:5
10
蔡旭.
藏象学说的新研究(第二届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会论文述要)[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57-60.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69
1
赵世初,孟庆刚.
中医药学借助于分子生物学之路述评[J]
.中医药学刊,2005,23(3):435-437.
被引量:1
2
于凌,李其忠.
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3):63-64.
被引量:3
3
乔明琦,张惠云,王文燕,于霞,殷静海,陈雨振,张红.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与个性特征和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49-352.
被引量:18
4
王颖晓,李其忠.
藏象学说形成研究述要[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3-1705.
被引量:1
5
杨威,刘寨华,于峥.
“藏象”概念之探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86-87.
被引量:5
6
李檬.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中医的特征性内容[J]
.河南中医,2008,28(2):11-12.
被引量:2
7
刘小霞.
《内经》藏象理论研究近况[J]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被引量:1
8
张彬,曹晓岚.
论藏象学说之系统性[J]
.河南中医,2008,28(11):19-20.
被引量:5
9
陈素美,黄晓华,孟凡红,杨建宇,于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年刊登国家级课题论文回顾性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790-793.
被引量:1
10
张宇鹏.
金元时期藏象学新思想的出现及其理论范式的转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1):810-8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
1
吴弥漫.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被引量:9
2
张宇鹏,杨威,刘寨华.
藏象学理论体系框架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68-170.
被引量:9
3
刘可勋.《内经》藏象学说中的各家观点.中国中医药报,2007-6-4(5).
4
潘朝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谈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的关系[J]
.中医药文化,2008,3(1):22-23.
被引量:6
5
王平.
儒家思想对《内经》藏象理论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11,26(3):431-432.
被引量:3
6
任秀玲.
“以形正名”形成中医理论概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44-646.
被引量:16
7
郑晓红.
试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普世价值[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08-109.
被引量:29
8
李如辉,王荣平,郭淑芳.
“援物比类”在中医藏象学说构建过程中的发生学意义[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88-390.
被引量:10
9
陈少宗.
中医科学与中医文化有关问题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A),2013,34(4):1-3.
被引量:12
10
王旭东.
中医文化价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标[J]
.医学与哲学(A),2013,34(4):8-10.
被引量:47
引证文献
1
1
孙相如,何清湖.
探讨关于中医藏象理论文化基础的研究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1304-130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牟翔宇,高冬梅,郭英慧,王杰琼,高明周,王常瞵,张守亮,乔明琦.
肝肾藏象视域下情志刺激影响MeSCs稳态变化诱发白发症的机制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4):1488-1493.
2
Weiguang Wang,Xinyan Liu,Xing Liao,Quanming Tan,Menglin Li,Jintao Liu,Zhenzhu Liu,Ning Zhang,Huiru Wang,Shuangqing Zhai.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modern Zangxiang concept: a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8,5(1):43-52.
3
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严暄暄.
解析张仲景的藏象观特点及其文化思想背景[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14-1617.
被引量:6
4
何清湖,孙相如,陈小平,严暄暄.
先秦两汉时期五行学说对中医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15,56(23):1981-1984.
被引量:3
5
张胜忠,闫铮.
“君主之官”与“主守之官”考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49-51.
被引量:8
6
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严暄暄.
先秦两汉时期“官制文化”的渊源及其对藏象理论形成所带来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761-1763.
7
何彤彤,周唯,任建.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420-423.
被引量:4
8
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严暄暄.
先秦两汉时期阴阳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藏象理论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367-3370.
被引量:5
9
钮瑶,张哲.
脾脏象理论起源的文化基因[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3892-3894.
被引量:1
10
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内经》象思维的特点及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7,37(1):1-4.
被引量:6
1
温武兵.
现代科学技术对藏象研究的影响[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29-330.
被引量:1
2
王米渠,吴斌,严石林,李炜弘,高泓.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的内涵[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314-315.
被引量:8
3
蒋力生.
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续)[J]
.云南中医杂志,1991,12(3):1-8.
被引量:2
4
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李峰,梁嵘.
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4-6.
被引量:16
5
吴煜.
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中医证研究中的意义及其前景[J]
.医学与哲学,1998,19(1):33-34.
被引量:1
6
蒋力生.
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1-5.
被引量:7
7
何建成.
中医“证”研究动物造模问题浅议[J]
.新疆中医药,1997,15(2):1-2.
8
陈家旭.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40-43.
被引量:20
9
林绍志,王学俊.
“小肠”辨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3):184-185.
被引量:4
10
刘声,刘晓燕,郭霞珍.
中医藏象研究的现代形态学基础浅议[J]
.中医杂志,2010,51(9):858-859.
被引量: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