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黑格尔的主体观对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但是黑格尔的"主体"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具有去主体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建构。
作者 冉光芬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1,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CZX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2

共引文献42

同被引文献6

  • 1[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1.
  • 3[德]黑格尔,贺辟,黄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6,11.
  • 4张登巧,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
  • 5吴毅.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97-103. 被引量:13
  • 6骆郁廷.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1):5-10.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