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中药配伍禁忌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的:探析中药配伍禁忌的历史源流和现代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关于配伍禁忌的记载,对"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结果:中药配伍禁忌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研究基础,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凡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依据和应用经验,临床不宜配伍使用。
作者
邓小敏
机构地区
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4期311-312,共2页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配伍禁忌
十八反
十九畏
分析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34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
2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8.
3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
刘纯.医经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
共引文献
234
1
叶红璐,余欣.
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集注》残卷研究述评[J]
.中医研究,2005,18(6):57-60.
被引量:2
2
张小斌.
浅析半夏的炮制方法[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2):37-39.
被引量:10
3
王丽影,高昕,佟子林,王喜军.
熊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概况[J]
.中医药信息,2005,22(4):30-33.
被引量:30
4
汤庆国,沈上越,梁金生,梁广川,欧秀琴,王丽娟,丁燕.
粘土矿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医药应用[J]
.硅酸盐学报,2005,33(8):1036-1040.
被引量:16
5
高明乾,王凤产,刘坤,刘素婷.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二)[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102-105.
被引量:7
6
牛倬栋.
中药敷贴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J]
.河南中医,2005,25(11):31-32.
被引量:2
7
唐三定.
永州异蛇系列产品的研制与生产[J]
.食品工业科技,2005,26(11):111-112.
被引量:2
8
胡笑丛.
牡蛎、文蛤、缢蛏中十种无机元素的质量比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4):311-313.
被引量:5
9
王忠,王新佩.
张仲景用药剂量近代研究概况[J]
.中医药学报,2005,33(6):51-53.
被引量:1
10
杨小兰,毛立新,张晓云.
黑桑椹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2):248-250.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10
1
吴嘉瑞,梁秉中,张冰.
中药不良反应再认识[J]
.中国药物警戒,2006,3(1):40-42.
被引量:38
2
田茂成.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几个因素[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94-795.
被引量:4
3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2009:359-360.
4
沈光稳.采用发光细菌研究探讨十八反配伍药物的临床毒性[J].中医药研究,2010(4):718-719.
5
屠锡德,张均寿,朱家璧.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8-469.
6
黄文权,程相岭,肖鸿.中药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的毒理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3):518-519.
7
董正华.
从经方谈汤剂的煎法[J]
.陕西中医函授,1998(3):6-8.
被引量:9
8
万丽剑.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
.中外医疗,2010,29(11):129-129.
被引量:3
9
黄洋水.
影响中药药效主要原因的初步探讨[J]
.海峡药学,2011,23(8):220-221.
被引量:4
10
曹群.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原因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66-6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黄丽萍.
基于中药配伍禁忌问题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22-624.
2
程家华.
中药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12):234-235.
被引量:6
3
江燕.
影响中药药效的原因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201-202.
二级引证文献
6
1
谢兆强.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
.中国农村卫生,2013(03Z):210-211.
2
刘宏兰,王立春.
中西药物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263-264.
被引量:5
3
易智勇.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3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4):2159-2161.
被引量:2
4
唐瑭.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304-305.
被引量:2
5
高红艳.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77-77.
被引量:3
6
刘云江.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3):103-103.
1
黄丽萍.
基于中药配伍禁忌问题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22-624.
2
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J]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61-61.
3
吴慧英.
谈十九畏用于临床[J]
.江西中医药,1997,28(2):44-44.
被引量:1
4
刘铭诗,孟惠荣.
中药“十九畏”浅探[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1):44-45.
被引量:1
5
冀宏.
中药配伍禁忌的新发展[J]
.中医研究,1990,3(3):46-48.
被引量:1
6
张志芳,刘晋权,程振芳.
浅谈中药配伍禁忌“十九畏,十八反”[J]
.内蒙古中医药,2009,0(8X):22-23.
7
刘文汉.
中药相反禁忌之我见[J]
.山西中医,1991,7(3):41-42.
被引量:2
8
中药“十八反”[J]
.糖尿病之友,2009(8):55-55.
9
邵丽平,张影,李雪岩.
“十九畏”中部分药物的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6):17-18.
被引量:3
10
张国华.
汗法源流探析[J]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1):499-500.
被引量:5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