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急性甲硫醇中毒死亡事故的反思
出处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5-126,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参考文献6
1 刘佳,蒋平平,刘小林,徐会志,汪佳二.稀土类PVC热稳定剂--镧、铈、镨盐的性能研究[J] .塑料科技,2009,37(4):78-82. 被引量:25
2 张朋,周立正,包建文,钟翔屿,刘刚,陈祥宝.耐350℃ RTM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J] .复合材料学报,2014,31(2):345-352. 被引量:34
3 秦刚,范利丹,徐茜.PP/纳米氧化铈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J] .塑料科技,2015,43(8):33-37. 被引量:4
4 王霞,李姜,余云照.一种新型环氧树脂流变改性剂——纳米SiO_2[J] .粘接,2000,21(1):24-26. 被引量:9
5 包建文,陈祥宝.发动机用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航空材料学报,2012,32(6):1-13. 被引量:60
6 张明,李幼荣,邱关明,中北里志,井上真一,冈本弘.稀土复合弹性材料的抗热氧化作用[J] .中国稀土学报,2000,18(4):317-321. 被引量:27
二级参考文献100
1 沈经炜,刘跃建,刘云杰.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流变性能的影响[J] .塑料工业,1993,21(6):52-53. 被引量:5
2 彭华湘,陈彦模,朱美芳,张瑜,邢强,蒋翀,孙宾.纳米CeO_2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分散性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2004,22(6):791-794. 被引量:15
3 张玲.紫外线的危害及防护[J] .技术物理教学,2005,13(1):47-48. 被引量:8
4 朱兆武,龙志奇,崔大立,张顺利,张国成.超细CeO_2粉体的制备及其紫外线吸收性能[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3):435-440. 被引量:34
5 吕天喜,郝仕油,应桃开.纳米氧化铈抗紫外的研究[J] .江西化工,2005,21(3):102-103. 被引量:4
6 郭立新.环氧脂肪酸钙的直接法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J] .塑料工业,2005,33(11):48-49. 被引量:6
7 王震,杨慧丽,益小苏,丁孟贤.苯炔基封端的联苯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J] .复合材料学报,2006,23(3):1-4. 被引量:16
8 吴茂英.硬脂酸稀土对PVC塑料的热稳定作用及其递变规律和机理[J] .稀土,2007,28(3):9-12. 被引量:13
9 张殿义.紫外线伤害皮肤的机理与防护[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07,30(5):20-22. 被引量:14
10 Lin Yanjun, Wang Jianrong, David G. Evans. Layered and intercalated hydrotalcite-like materials as thermal stabilizers in PVC resin [J].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2006.67:998-1 001.
共引文献136
1 付善龙,张代军,雷帅,李军.定型剂含量对液态成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 .化工新型材料,2022,50(S01):368-373.
2 康永,柴秀娟.PVC稀土热稳定剂的性能特征以及发展趋势[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2):24-26. 被引量:5
3 李红山,郭建维,廖艳明,郑亦荣,李善吉.氧化铕/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物热性能研究[J] .胶体与聚合物,2014,32(2):55-57. 被引量:2
4 史振学,李梅,柳召刚,胡艳宏.稀土在橡胶生产中的应用[J] .稀土,2006,27(2):75-80. 被引量:26
5 李红山,张艺,许家瑞.氧化镧对硅烷交联PE-LLD热性能的影响[J] .中国塑料,2006,20(6):73-76. 被引量:4
6 陈平,刘扬,王秀杰,王士巍,于祺.预浸湿法纤维缠绕技术用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14(4):389-392. 被引量:2
7 杨种田,朱丽娅,程慧.纳米颗粒在胶粘剂改性中的应用[J] .粘接,2006,27(6):46-47.
8 王敏.耐温有机胶粘剂的发展现状[J] .中国胶粘剂,2007,16(3):45-48. 被引量:8
9 李红山,张艺,许家瑞.硬脂酸镧对LLDPE热氧化分解行为的影响[J] .稀土,2007,28(3):5-8. 被引量:5
10 李红山,张艺,许家瑞.氧化镧对LLDPE热氧化分解行为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1):51-55. 被引量:5
1 丁道正.急性甲硫醇中毒事故报告[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5):344-345. 被引量:6
2 翟明芬.急性甲硫醇中毒4例临床报告[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8,11(6):360-360. 被引量:6
3 任碧光.一起急性SO2中毒死亡事故[J] .化工劳动保护,1999,20(11):406-407.
4 赵专科,徐建国,胡超云.一起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的调查[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2(2):22-22.
5 朱小予.两起急性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的反思[J] .江苏卫生保健,2001,3(2):57-57.
6 耿文奎,林霞,冼明甫,黎火佳.一起急性毒鼠强中毒死亡事故的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2000,27(5):64-65. 被引量:7
7 戴传文,黄文繁.一起急性CO中毒死亡事故[J] .广东卫生防疫,2000,26(2):68-69.
8 张坤源,丁碧俊,周学鹏.急性甲硫醇中毒3例简报[J] .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3,14(6):257-257.
9 周瑜.职业性急性甲硫醇中毒两例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2,30(6):320-321. 被引量:1
10 王诚华,李树青,胡广琴.对某个体化工厂发生1起急性甲硫醇中毒死亡事故的调查[J] .职业与健康,1999,15(6):13-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