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8-11,共4页
Journal of Hunan Political-legal Cadre College
参考文献11
-
1张富洪,申荷永.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37-40. 被引量:10
-
2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被引量:47
-
3马爽,高然,王义卿,王晓华.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9(5):51-61. 被引量:21
-
4许颖.父亲教养参与概念及影响因素模型的演变[J].儿童发展研究,2016(2):55-58. 被引量:6
-
5邢学玮,伍新春,侯建芳,刘畅,陈玲玲.父亲的角色态度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母亲态度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4):387-395. 被引量:20
-
6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38-45. 被引量:48
-
7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2):42-52. 被引量:48
-
8陈建强.新世纪的父亲角色——父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发展[J].家庭教育,2002(1):4-7. 被引量:6
-
9李燕,黄舒华,张筱叶,俞凯.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3. 被引量:42
-
10伍新春,郭素然,刘畅,陈玲玲,郭幽圻.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6-62. 被引量:47
二级参考文献145
-
1王爱松,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7-85. 被引量:21
-
2杨先明.略谈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04-110. 被引量:1
-
3严瑜.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J].父母必读,1996,0(11):44-44. 被引量:9
-
4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37-149. 被引量:65
-
5陈会昌,张宏学,阴军莉,程小青,王明粤.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 被引量:44
-
6陈建强.新世纪的父亲角色——父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发展[J].家庭教育,2002(1):4-7. 被引量:6
-
7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被引量:47
-
8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9):46-48. 被引量:16
-
9黄蓓.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试析转型期社会中的父亲形象[J].基础教育,2005,2(9):34-36. 被引量:1
-
10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18-20.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263
-
1杜亚雯,乌日娜,张宝山,张迅果,丁敬耘.父母教养差异、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2):292-296. 被引量:9
-
2郭晓娟.父亲对亲子阅读的影响因素分析[J].作家天地,2020(12):39-39.
-
3皮陆杨.大学生内在儿童意象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心理月刊,2024(9):36-39.
-
4张娟,万佳怡.家庭关怀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10-12.
-
5刘如意.父亲教养投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22(6):151-154.
-
6郭喨.技术焦虑与信息迷失——现代通讯技术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探讨[J].传承,2010(36):146-147. 被引量:5
-
7杨雄,陈建军,李骏,魏莉莉.上海家庭教育的新变化与新挑战[J].当代青年研究,2015(5):5-12. 被引量:6
-
8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被引量:47
-
9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J].甘肃农业,2006(5):88-88. 被引量:6
-
10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1):13-18. 被引量:59
同被引文献65
-
1付立庆.人权标准说——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的一种新标准[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2(4):71-75. 被引量:5
-
2赵秉志,田宏杰.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6):36-44. 被引量:20
-
3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J].中外法学,1999,11(1):31-39. 被引量:104
-
4王作富,阮方民.关于新刑法中特别防卫权规定的研究[J].中国法学,1998(5):88-96. 被引量:64
-
5张智辉.我国社会主义刑事责任理论初探[J].现代法学,1986,8(2):14-17. 被引量:2
-
6张令杰.论刑事责任[J].法学研究,1986,8(5):14-19. 被引量:10
-
7何秉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J].法学研究,1986,8(1):29-39. 被引量:21
-
8游伟,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J].政治与法律,1999(5):22-27. 被引量:75
-
9李静.抽象正义与具体正义的冲突与选择[J].当代法学,1999,13(5):13-16. 被引量:5
-
10樊凤林.略论刑事责任[J].法学杂志,1998,19(6):10-1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5
-
1冯卫国.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式图景——价值解读与路径选择[J].金陵法律评论,2008(1):76-83. 被引量:9
-
2牛忠志.应当如何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J].金陵法律评论,2008(1):89-98. 被引量:4
-
3杨崇华,丁青青.期待可能性理论出罪功能的司法实践[J].中国检察官,2013(18):9-11. 被引量:2
-
4肖怡,江勇.论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0-55.
-
5童德华.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基本问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17(4):10-16. 被引量:8
-
6罗凤梅.我国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理性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1):55-58.
-
7舒洪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本土化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26(3):83-94. 被引量:14
-
8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8):28-32. 被引量:4
-
9晁健宇.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及判断标准[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9):245-245.
-
10黄罗平.论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地位[J].研究生法学,2006,21(3):141-146.
二级引证文献44
-
1王良顺,李宇飞.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本土资源与本土化研究[J].前沿,2023(4):57-65.
-
2王亚楠.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2-55.
-
3于妤.挑战与回应:量刑引入期待可能性要素的司法考量[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0,26(3):71-75.
-
4方鹏.德日期待可能性理论比较研究——以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为视角[J].金陵法律评论,2008(1):54-63. 被引量:6
-
5牛忠志.应当如何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J].金陵法律评论,2008(1):89-98. 被引量:4
-
6周玉文.紧急避险过当及其法律责任新探[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90-92.
-
7吴念胜.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的借鉴意义[J].求索,2007(10):89-91. 被引量:4
-
8赵秉志,袁彬.关注时代热点 注重基础研究——2008年刑法学研究综述[J].人民检察,2009(3):24-28. 被引量:1
-
9谢衍明.在中国语境下期待可能性的解读[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105-109.
-
10周芝芳.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本土化[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4):6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