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常州市地下水禁采措施对地面沉降的控制效果浅析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常州市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环境地质问题。2000年以来逐步实施"地下水禁采"措施,本文从地面沉降发生机理、发育历程等角度对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规律及控制效果做出初步分析,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作者
李明胜
机构地区
江苏煤炭地质局
出处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年第4期133-134,152,共3页
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禁采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P642.5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3
1
陈锁忠,陶芸,潘莹.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策[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67-72.
被引量:11
2
于军.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探[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3):82-85.
被引量:16
3
徐丹青,郭春香.
常州市区地面沉降分析及防治[J]
.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31(6):46-47.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于军.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探[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3):82-85.
被引量:16
2
韩庆德.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1,2(S1):44-48.
被引量:3
3
黄家柱.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
.农村生态环境,1998,14(1):10-13.
被引量:7
4
王则任.
“竭泽而渔”贻害无穷防患未然持续发展——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陷灾害的发生、危害及治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8-26.
被引量:13
5
郑永胜,王莹.
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的效果测度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04-107.
被引量:12
6
张明霞.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的基本问题[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18-121.
被引量:2
7
陈锁忠.
论苏锡常平原第Ⅱ承压水超采区划分[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25(4):10-13.
被引量:10
8
宁社教.
陕西省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调整及意义[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3):41-42.
被引量:2
9
朱蓉,朱学愚.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1999,5(2):221-227.
被引量:8
10
陈永康,陈锁忠.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分形的初步研究[J]
.江苏地质,1999,23(3):176-179.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9
1
姜蓓蕾 ,吴吉春 ,杨仪 .
常州市滆湖典型地块浅层地下水数值腄?[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6):29-32.
被引量:4
2
殷跃平,张作辰,张开军.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2):1-8.
被引量:170
3
汪珊,孙继朝,李政红.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6):30-33.
被引量:21
4
沈初,王云根.
平湖市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J]
.浙江水利科技,2006,34(5):22-26.
5
潘云,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
地下水空间特征自动化提取方法研究[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12(8):1489-1494.
被引量:1
6
邓清海,马凤山,袁仁茂,李国庆,赵海军.
基于GPS的江阴市地面沉降规律及机理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07,15(5):621-629.
被引量:4
7
赵文涛,李亮.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1):88-93.
被引量:19
8
殷勇.
城市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刍议[J]
.地下水,2009,31(6):134-136.
被引量:3
9
王恩,束龙仓,刘波.
地下水系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时空响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3):617-622.
被引量:6
10
刘府生.
苏锡常区域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及其对京沪高铁的影响分析[J]
.铁道勘察,2011,37(1):33-37.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4
1
胡建平,隋兆显,陈杰.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质环境效应研究[J]
.江苏地质,2006,30(4):261-264.
被引量:16
2
赵文涛,李亮.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1):88-93.
被引量:19
3
王光亚,于军,吴曙亮,武健强.
常州地区地面沉降及地层压缩性研究[J]
.地质与勘探,2009,45(5):612-620.
被引量:15
4
施春华,骆祖江.
江苏松散沉积层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发展趋势[J]
.地质学刊,2010,34(1):36-40.
被引量:9
5
刘冬.
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J]
.地球,2012(1):148-149.
被引量:3
6
邹俊平.
2011年上海市精密水准网复测数据处理与分析[J]
.城市勘测,2012(5):94-97.
被引量:6
7
安晓宇,王琦,桑辉,骆祖江.
南通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模拟预测[J]
.勘察科学技术,2013(1):43-47.
被引量:6
8
袁修锦,钱静.
常州市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及展望[J]
.地下水,2013,35(1):109-111.
被引量:4
9
胡争,谢荣安.
SBAS-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
.地矿测绘,2013,29(2):10-13.
被引量:12
10
刘杰勋.
地面沉降原因的探讨[J]
.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0):62-6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陈德良,陆燕燕,贾东振.
基于StaMPS-InSAR的常州地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J]
.人民长江,2018,49(12):59-65.
被引量:4
2
黄洪海,阮倩,易琨.
电子水准仪在城市高架桥工程监测中的应用[J]
.新智慧,2017,0(20):80-8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刘朋俊,张璐,陈元申,刘豪杰.
南水北调中线湿陷性黄土区InSAR时序分析[J]
.人民长江,2020,51(6):125-128.
被引量:10
2
娄连惠,刘强,谭玉敏.
基于高分辨率SAR的三峡库区地表形变分析--以巴东城区为例[J]
.人民长江,2021,52(5):114-119.
被引量:2
3
李强,王卫红,杨宁,熊高翔,雷欢欢,李凯.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甘肃金川铜镍矿区地表沉降研究[J]
.地质找矿论丛,2021,36(2):221-227.
被引量:2
4
朱茂,杨云飞,贺秋华,徐康,江涛,郑婵玉,李吉平.
InSAR形变大数据在沿江城市中的研究与应用[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3,54(S01):313-320.
被引量:1
1
王国芳.
金刚石钻头钻进“打滑”层效果浅析[J]
.探矿工程,1990(5):37-38.
被引量:1
2
李丕龙,翟庆龙,栾继深,贾国相.
黄河三角洲地区应用油气化探详查评价效果浅析[J]
.矿产与地质,1994,8(2):124-130.
被引量:2
3
刘康和,庞学懋.
陈家庄水库Ⅲ坝址地震勘探效果浅析[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5,14(1):41-45.
被引量:1
4
崔光浩,唐凯.
利用电测综合参数找水效果浅析[J]
.吉林地质科技情报,1992(3):13-19.
5
董再民.
激电中梯法在辽宁某铜多金属矿普查中的应用效果浅析[J]
.中国科技纵横,2016,0(4):170-171.
6
姜宝龙,孙宝君.
物探在满州里—西旗多金属成矿带上的应用效果浅析[J]
.矿产与勘查,1991(6):51-54.
7
陈润琨.
航电找矿效果浅析[J]
.黑龙江地质,1990,1(1):70-78.
8
赵亚宁,吴欣,赵淑媛.
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数字测井的应用效果浅析[J]
.城市地理,2015(10X).
被引量:2
9
钟文衡.
综合物探方法探测地裂缝效果浅析[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4):130-131.
被引量:3
10
杨桂新,武毅,郭建强,朱庆俊.
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勘查西北干旱浅层地下水效果浅析[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2000,9(z1):51-55.
被引量:5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