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毫无疑问,在当今数量化的考核机制的外在促逼和数字化的生产工具的内在辅助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式增长:汗牛充栋的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的学术专著,恰如生产过剩的商品一般,不加节制地汇聚堆积成一道触目的学术景观。然而,量的急剧扩张似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拉抬质的层级跃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之匮乏,原创性产品供应之短缺,依然是一个长期的悬而未决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究其缘由,毋宁说,急近功利的数量化的考核机制变相催生着理论生产的“来料加工”模式,而数字化的生产工具的肆意滥用则进一步为“处理思想资料,摆弄哲学概念”大开操作主义的方便之门。理论工作行为的短期化正在逐渐排挤一个民族代代传承的渊兮湛兮的慎终追远之思,在看似愈来愈规范的学术研究中,理论与现实渐行渐远,域外搬用与本土原创南辕北辙:“有些研究者只是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拿来,有些研究者则径直运用‘西方的理论+中国的材料的模式,满足于以中国的材料证实西方的理论,还有些研究者完全以西方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这些研究者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轻忽,对西方貌似中立理性学术的盲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蔑视,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事实上,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即将超越量变迎来质变的飞跃的前夜。因此,尽快走出中国学术的外部支配性阶段,尽早从理论生产的“自在”环节过渡到“自为”环节,从而进一步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促成一种学习的文明向创造的文明的转变,就是时下中国学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刊特别以“理论自觉:从基础问题出发”为题,邀请多位知名学者专题研讨,希望能够引发国内学界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3,共7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