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分析
被引量: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衍生物和反应物,不满与怨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基调,在对待具有某类特征事件时具有被泛化的情感记忆。情感是社会的多棱角,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就是由特定的刺激类型被还原为不公、腐败等原型后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引导良性的社会情感认知。
作者
孙静
机构地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创新》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Innovation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情感记忆
情感认知机制
分类号
D631.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6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51
同被引文献
170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826
参考文献
13
1
高志利.
论在志愿服务中的大学生志愿者自我认知教育[J]
.文教资料,2010(27):207-209.
被引量:2
2
陈启山.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
.心理研究,2009,2(6):19-24.
被引量:12
3
Rogers,C.R. 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4
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形成与蜕变[J]中华心理学刊,1981(23).
5
John B.Best;黄希庭.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
安同.群体性突发事件震动中国媒体称与民争利是"罪魁祸首".
7
Turner,Ralph H. The Role and the Pers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01).
8
丁水木.
社会心态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启示[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1):107-110.
被引量:30
9
让·梅松纳夫;殷世才.群体动力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
10
Rosch E H.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
二级参考文献
86
1
周爱保.
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建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6):28-32.
被引量:12
2
王登峰.
人际关系情境下神经症病人的责备倾向特点[J]
.应用心理学,1992(1):41-48.
被引量:3
3
谢泽生.
民族文化心态的失衡与调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6):49-53.
被引量:6
4
崔红,王登峰.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9-95.
被引量:77
5
黄希庭.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被引量:130
6
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J]
.心理学探新,2004,24(4):43-51.
被引量:54
7
杨治良,叶阁蔚,王新发.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Ⅰ)──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J]
.心理学报,1994,26(1):1-7.
被引量:35
8
陈启山,年承涛,温忠麟.
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效应[J]
.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
被引量:12
9
陈廷湘.
民众情绪变化与抗议二十一条运动[J]
.社会科学研究,2005(4):135-141.
被引量:12
10
王鹏,侯钧生.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社会,2005,25(4):70-87.
被引量:58
共引文献
151
1
马焕灵.
论促进家庭教育进步的集体行动逻辑[J]
.民族教育研究,2023(1):5-12.
被引量:2
2
邹师.
转型期下岗职工健身观念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19-21.
被引量:6
3
房波.
探究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自治运动的隐性逻辑——中国语境下的新诠释[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86-91.
4
杨小虎.
语言切换与双语者的人格表现[J]
.英语研究,2009,7(3):1-7.
5
王良虎.
道德的教育呼唤教育的道德[J]
.池州学院学报,1999,19(2):90-94.
6
孙静.
互动与博弈:城市社区“邻避”冲突的情感认知模式——基于HY变电站事件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S1):14-18.
被引量:6
7
刘霁雯.
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态初探[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6):106-107.
被引量:2
8
王登峰,崔红.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J]
.应用心理学,2005,11(3):195-201.
被引量:23
9
毕宏音.
当前农民社会心态解读及调适[J]
.前沿,2006(9):207-210.
被引量:3
10
杨宜音.
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
.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
被引量:422
同被引文献
170
1
郝拓德,安德鲁.罗斯,柳思思.
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影响[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4):40-56.
被引量:73
2
苏晓珍.
科学技术、生产力与意识形态——从《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来解读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1):214-223.
被引量:1
3
樊文岑.
试论意识流小说展现的时空体形式[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51-52.
被引量:2
4
刘伟涛,顾鸿,李春洪.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方法[J]
.计算机工程,2011,37(S1):189-191.
被引量:192
5
周宪.
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J]
.社会科学战线,2005(1):114-119.
被引量:21
6
石发勇.
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
.学海,2005(3):76-88.
被引量:144
7
王鹏,侯钧生.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社会,2005,25(4):70-87.
被引量:58
8
何艳玲.
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05,2(3):36-41.
被引量:54
9
黄岭峻.
谣言与革命——关于1911年武昌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6):141-145.
被引量:7
10
冯仕政.
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
.社会学研究,2006(3):98-134.
被引量:104
引证文献
18
1
解彦刚.
权利、话语与抗争: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J]
.传媒论坛,2023,6(2):51-53.
2
郭小安.
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J]
.国际新闻界,2013,35(12):56-69.
被引量:345
3
郭小安.
网络舆情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3):123-130.
被引量:38
4
陈涛.
关于网络行动中情感动员研究的文献综述及理论反思[J]
.东南传播,2016(2):83-86.
被引量:11
5
郭小安,王木君.
网络民粹事件中的情感动员策略及效果——基于2002-2015年191个网络事件的内容分析[J]
.新闻界,2016(7):52-58.
被引量:25
6
陆学莉.
网络表达的基本建构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J]
.求索,2017(11):81-87.
被引量:3
7
郭小安.
社会抗争中理性与情感的选择方式及动员效果——基于十年120起事件的统计分析(2007-2016)[J]
.国际新闻界,2017,39(11):107-125.
被引量:12
8
耿吴菁.
公共舆论中情绪与偏见诱发的危机升级--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为例提出回应优化策略[J]
.新媒体研究,2020,6(5):16-18.
9
闫姝静.
从硬宣传到软对话:高校舆情应对的路径转向——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谈起[J]
.今传媒,2020,28(5):47-50.
被引量:2
10
彭修彬.
多重话语冲突下的跨国危机传播——以三起周边领事危机事件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63-68.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826
1
纪晓玉,钟智锦,游宇霞.
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研究:网络议程设置和情感议程设置的视角[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4(1):81-110.
2
黄贺铂.
从谣言到虚假信息:重大风险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理探析[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4(1):42-59.
3
闻羽,江潞潞.
数字时代的共情: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情感策略研究[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2):179-194.
4
廖芷蘅,袁丹婷.
共情传播视域下国际主流新闻传播特征与策略研究——以CGTN对成都大运会的报道为例[J]
.新闻传播,2024(22):19-21.
5
郑久良.
一种新的报道实践模式: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启示[J]
.新闻传播,2022(10):26-28.
被引量:1
6
景琦.
聚焦与演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对策建议”——基于115篇核心期刊论文的调查分析[J]
.新闻知识,2023(2):21-28.
7
彭文忠,曹瀚文.
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公共危机事件国际传播研究——以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疫情报道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1(4):85-87.
被引量:1
8
廖春博.
突围与探索:纸媒的视频化转型研究——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N视频”客户端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3,9(7):65-68.
9
严锴,李红霞.
公共安全视域下的舆情热点及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39(6):1082-1089.
被引量:9
10
梁艳平,安璐,刘静.
同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话题共振研究[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4(2):122-133.
被引量:14
1
杨军.
青春的情感记忆[J]
.地火,2008(3):157-157.
2
韩少功.
怀旧的成本[J]
.人民周刊,2017(6):93-93.
3
赵立群.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J]
.群众,2014(9):38-38.
4
陈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探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9):18-20.
5
段秀芳.
在社会结构视域下浅析和谐社会的构建[J]
.探求,2007(6):12-14.
6
贾忠顺.
善待个性[J]
.党员干部之友,2004,0(5):24-25.
7
魏新民.
父亲[J]
.中国城市金融,2009(8):76-76.
8
任敏平.
52个“不准”为反腐新利剑[J]
.当代陕西,2010(2):19-19.
9
易水寒.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J]
.公民与法治,2016,0(5):43-43.
10
袁靖翔.
缺憾中的幸福[J]
.政工导刊,2015,0(3):76-76.
创新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