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5-29,共5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7
-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9页.
-
2[,14]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1、135页.
-
3威廉·韦德著 徐炳等译.《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第160页.
-
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5约翰·罗尔斯著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8、56页.
-
6吴敬链:《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7页.
-
7卡内基促进教学质量基金会:《不只是生存:不稳定时期的高等教育展望》,(美)乔西·巴斯出版社,第7页.
共引文献251
-
1梁丽萍.政党行为与公民行为的双重建构:论政治行为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4(4):19-22. 被引量:1
-
2王柱国,王爱辉.城市规划: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和权利救济——兼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3):37-39. 被引量:12
-
3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15-124. 被引量:248
-
4赵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4(2):42-52. 被引量:12
-
5胡滨,曹顺明.股东派生诉讼的合理性基础与制度设计[J].法学研究,2004,26(4):92-103. 被引量:80
-
6郑鼎文.关于香港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的理性思考[J].学术研究,2004(9):101-105. 被引量:4
-
7殷啸虎,朱应平.论消极法治和积极法治的互动与平衡[J].法学评论,2003,21(1):3-12. 被引量:3
-
8汪波,杨钰,刘小红.行政程序法视野下公民权制度安排的平衡效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3(5):34-36.
-
9何建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J].学术月刊,2004,36(10):30-37. 被引量:10
-
10杨逢银.在自律市场与政府干预之间——简析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变[J].浙江学刊,2004(6):190-193.
同被引文献16
-
1汪和建.就业歧视与中国城市的非正式经济部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131-141. 被引量:20
-
2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J].中国法学,2005(1):129-136. 被引量:82
-
3郭赟,刘高林.司法权的宪政思考——对“宪法诉讼第一案”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2002,16(6):12-15. 被引量:1
-
4焦洪昌.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再认识[J].中国法学,2002(6):14-16. 被引量:22
-
5朱振.论人权公约中的禁止歧视[J].当代法学,2005,19(4):143-150. 被引量:11
-
6周伟.论禁止歧视[J].现代法学,2006,28(5):68-75. 被引量:97
-
7[3]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8伊兰伯格 R G,史密斯 R S.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9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9.
-
10朱达志.《人口红利的消失倒逼"中国创造"》,《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26日02版.
引证文献6
-
1杨海莉.“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歧视案”的宪法学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06,19(4):24-27. 被引量:3
-
2章辉.论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74-77. 被引量:1
-
3杜冰,王宝令.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4-67. 被引量:4
-
4石玉顶.城乡分离的歧视就业政策评价[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21(4):13-15. 被引量:10
-
5曹义孙,徐航.中国制定“反就业歧视法”问题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1-46. 被引量:4
-
6石玉顶.就业公平与我国转型期失业下岗[J].财经科学,2003(4):66-69.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35
-
1戴勇.略论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79-82. 被引量:13
-
2张海浴.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4):70-71.
-
3张素艳.投资农村人力资本 缓解农村就业困境的现实选择[J].甘肃农业,2005(11):65-65.
-
4王海滨,陈大明,蒋庆洋,金泽虎.我国福利企业产权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5,4(4):30-31.
-
5张艳.反就业歧视及其法律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8(1):91-97. 被引量:14
-
6张素艳,陈志勇.机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就业政策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6,19(2):31-36. 被引量:1
-
7于孝水,赵国杰.平均或加权内部收益率法有效性之证伪[J].技术经济,2006,25(7):114-116.
-
8王海滨.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现实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7):125-128. 被引量:2
-
9王海滨.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21-124. 被引量:9
-
10冯菊香.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探究[J].探索与争鸣,2006(8):28-31. 被引量:13
-
1高岩.浅议会计诚信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161-162.
-
2蔡建军.为“亲”上加“清”鼓掌[J].海峡通讯,2016,0(5):60-60.
-
3徐显明.和谐社会的五只“拦路虎”[J].理论参考,2007(1):48-48.
-
4关之宜,万辉.平等就业让“歧视”走开[J].人力资源,2003(6):62-63.
-
5刘建双.本期话题:物流与诚信[J].中国储运,2005(5):24-26.
-
6彭洁.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J].科技信息,2011(3):420-420.
-
7平等[J].职业,2009(8):43-43.
-
8政策月报[J].北京支部生活,1995,0(4):24-25.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J].四川劳动保障,2007(10):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