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初探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概括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意义、育种目标、实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选育技术,总结了组配玉米杂交种、品种比较过程中运用的诸多技巧。
作者
杨辉
机构地区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中国种业》
2013年第5期48-49,共2页
China Seed Industry
关键词
玉米
耐密型
选育技术
总结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13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佟屏亚.
从植株形态指标评价玉米育种方向[J]
.玉米科学,2006,14(6):1-3.
被引量:26
2
邢锦丰,赵久然,黄长玲,段民孝,王元东,张雪原,王继东.
密植育种法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2008,16(2):54-55.
被引量:26
3
王延波,张宝石,刘志新.
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选育的思考[J]
.玉米科学,2008,16(3):51-52.
被引量:5
4
赵久然.
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J]
.玉米科学,2005,13(2):31-32.
被引量:64
5
王敬.
耐密型玉米品种在辽宁省推广种植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种业,2012(4):41-43.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赵久然.
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J]
.玉米科学,2005,13(1):3-4.
被引量:102
2
吴建明,梁和,陆国盈,李代峰.
密度和肥料对高油玉米生理性状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4):392-396.
被引量:24
3
张世煌.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J]
.玉米科学,2006,14(6):4-6.
被引量:67
4
刘铁山,高新学,张成华,董瑞,刘强,叶金才,郭庆法.
高抗丝黑穗病玉米杂交种鲁单6006的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4):71-74.
被引量:11
5
佟屏亚.中国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6
宫春云.作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杨镇;才卓;景希强.东北玉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3.
8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
扈艳萍,曹敏建,刘敏.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8,16(3):140-146.
被引量:39
10
宋万友,周文伟,李青竹,李桂芝,李应权,高艳,李文纯.
不同密度对糯玉米新品种周糯1号种植效益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11(9):81-8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13
1
李自学,邵连存.
玉米自交系选育方法的探讨[J]
.玉米科学,2010,18(5):42-45.
被引量:6
2
张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陈钊,武耀龙,王立祥.
资源高效型玉米新品种及其选育[J]
.玉米科学,2010,18(3):71-73.
被引量:3
3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44-46.
被引量:5
4
高翔,曹绍书.
塘四平头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154-157.
被引量:3
5
刘伟,张世英,于艳.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吉东17的选育及应用[J]
.玉米科学,2006,14(1):81-83.
被引量:19
6
李凤艳,张兴华,张仁和,赵永.
不同世代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6):32-34.
被引量:7
7
李自学.
承玉系列玉米育种模式及今后的选育思路[J]
.玉米科学,2006,14(B07):11-11.
被引量:1
8
田齐建,乔治军,孙贵臣,畅建武,田国祥.
高产高淀粉多抗玉米杂交种品玉3号的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B07):60-61.
9
王国忠,万丽红.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公主1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2007(2):18-19.
10
赵久然,孙世贤.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再思考[J]
.玉米科学,2007,15(1):21-23.
被引量:104
同被引文献
33
1
杨夏平.
紧凑型玉米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32(F12):101-102.
被引量:5
2
李素玲,闫米格,柴美清,尚春树.
玉米新品系比较试验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3):27-29.
被引量:1
3
陈传永,董志强,赵明,张宾,朱平.
低温冷凉地区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生长分析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3):75-79.
被引量:35
4
苏方宏.
玉米耐密性及耐密性育种[J]
.河北农业科学,1997,1(2):14-16.
被引量:13
5
李少昆,王崇桃.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被引量:135
6
李妍妍,丰光,王亮,吴宇锦.
郑单958和先玉335在不同区域的产量比较[J]
.中国种业,2009(8):36-37.
被引量:24
7
杨绪武,刘启丰,任洪杰.
玉米品种的耐密指数及其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9(1):27-28.
被引量:7
8
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
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J]
.作物学报,2000,26(2):200-204.
被引量:90
9
王楷,王克如,王永宏,赵健,赵如浪,王喜梅,李健,梁明晰,李少昆.
密度对玉米产量(>15000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37-3445.
被引量:173
10
吴晋源,侯有良,卢保红,魏荣业,张广峰,杜如姗,钟改荣.
先玉335应用对我国玉米产业技术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304-30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
1
许晶,李素玲,车星星,武岩军,尚春树.
耐密型新选玉米杂交种比较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570-1572.
被引量:1
2
王伟,王亚萍,李荣玉.
13个玉米品种在惠水县的引种表现[J]
.农技服务,2023,40(12):1-5.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明,聂菁,刘紫君,王景雪.
转基因抗病玉米对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6,44(3):353-356.
被引量:3
1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双高栽培技术课题组.
耐密型玉米品种试验报告[J]
.吉林农业科学,1992,17(2):1-5.
被引量:1
2
范玉红,陈春利,秦咏梅,于洪欣.
不同密度对耐密型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9,41(4):55-56.
被引量:9
3
冯春生,尹芝瑞,赵述文,李维岳.
耐密型玉米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J]
.核农学报,1994,8(2):80-86.
被引量:9
4
高玉莲.
耐密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种子科技,2010,28(8):46-47.
被引量:5
5
许佳丽,孟明才,饶选正.
耐密型玉米“东玉1号”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2012(6):59-59.
6
李春艳.
2015年陇县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密度试验总结[J]
.农技服务,2016,33(8):20-20.
7
周伟,彭美祥,娄华敏,张付芸.
种植密度对登海618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16(9):55-56.
被引量:1
8
颜刚.
耐密型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4):176-176.
被引量:2
9
杨贵兰,申毅力.
密度对耐密型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1(10):35-37.
被引量:2
10
丁明霞.
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2(5):31-31.
被引量:2
中国种业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