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3-47,共5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76
-
1陈拂晓,张柯柯,郭俊卿,于华.普通工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6(6):116-117. 被引量:11
-
2崔正昀.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1999(3):24-27. 被引量:8
-
3金生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1995,16(8):15-18. 被引量:107
-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37-42. 被引量:16
-
5黄江丽.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26(6):33-35. 被引量:6
-
6陈新华,张秀娟,魏绍亮.电工与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6):66-69. 被引量:23
-
7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3):1-7. 被引量:61
-
8王晓刚,王佳庆.Matlab/Simulink在电力电子交互式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5):104-106. 被引量:20
-
9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3(1):1-7. 被引量:91
-
10路甬祥.再谈现代工程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15(1):1-5.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19
-
1夏璐.从课程考试改革谈情报文献意识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S2):90-92. 被引量:1
-
2王德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115-116. 被引量:20
-
3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8-39. 被引量:22
-
4王建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柔性化实验体系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4):74-77. 被引量:6
-
5刘子建,李勇军.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 被引量:26
-
6刘小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37-38. 被引量:2
-
7李鹏飞,叶文.MATLAB仿真软件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1):85-87. 被引量:7
-
8李曼丽,胡欣.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一个质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80-89. 被引量:25
-
9李志红.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22-124. 被引量:3
-
10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4-8. 被引量:45
二级引证文献230
-
1潘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上海),2021,50(7):192-193. 被引量:2
-
2张少文.校企合作“定制式”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5-7. 被引量:7
-
3郑其婷,张金钢.“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
-
4张红生,赵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铁路特色卓越工程师[J].成功,2013(9):6-8. 被引量:2
-
5叶宗波.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6):16-18. 被引量:5
-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被引量:45
-
7邓奕,宁立伟,倪小丹,易际明.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73-75. 被引量:20
-
8吴宪平,夏尊凤,陈蕾,许焰,丑利明.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2):91-93. 被引量:8
-
9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8-39. 被引量:22
-
10张炳生,林西平,王正洪.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3):41-44. 被引量:8
-
1宋烈侠,李纪安,刘志鹏.对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评价方案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7(7):49-50.
-
2朱子彬,何仁龙,毛永康,马桂敏,乐清华.产学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1998(3):48-48.
-
3非重点普通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况统计表(1)[J].中国大学教学,1996(6):32-32.
-
4非重点普通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况统计表(2)[J].中国大学教学,1996(6):33-33.
-
5非重点普通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况统计表(3)[J].中国大学教学,1996(6):34-34.
-
6关于聘请教育部部属高等工业学校教育研究协作组成员的通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29(1):112-112.
-
7何金国,马丹,吕顺莲.认清形势 把握标准 以评促建——'97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讨班综述[J].交通高教研究,1998(1):19-22.
-
8认真开展教学工作评价促进石油高校健康发展[J].石油教育,1995,0(9):1-2.
-
9候煦光.教学实验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1986,7(1):58-61. 被引量:2
-
10周亚樵.浅议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1999,13(1):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