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影响再生稻产量形成的主要生理特征分析,探讨提高再生稻产量的栽培技术,包括规划生态气候适种区、选育良种、合理施肥、适留高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同时对再生稻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作者
蒋俊
屠乃美
机构地区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作物研究》
2013年第1期70-74,共5页
Crop Research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形成
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3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417
同被引文献
179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90
参考文献
32
1
范可珍.
天优3301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2):30-32.
被引量:4
2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卓传营,谢华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103-107.
被引量:20
3
徐富贤,洪松.
再生稻穗部性状与母茎叶片的关系[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1):8-12.
被引量:26
4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J]
.杂交水稻,2004,19(6):55-59.
被引量:12
5
徐富贤,洪松,熊洪.
促芽肥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及其作用机理[J]
.作物学报,1997,23(3):311-317.
被引量:54
6
张文英.
再生稻田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8):20-20.
被引量:1
7
刘贵富,王学栋,吴跃进.
再生稻根系栽培生理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1990,18(2):105-109.
被引量:24
8
吴集斌,李玉白,王大来,赵忠桂.
再生稻不同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适宜的播种期[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1):1-4.
被引量:15
9
张上守,卓传营,姜照伟,李义珍,郭聪华.
超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03,18(1):1-6.
被引量:51
10
熊洪,冉茂林,徐富贤,洪松.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
.作物学报,2000,26(3):297-304.
被引量:175
二级参考文献
213
1
杨稚愚,汪汉林,邹应斌.
播种期对杂交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4,24(3):18-19.
被引量:33
2
何锦星,陈震南.
化控对再生稻生物学效应的初步观察[J]
.福建稻麦科技,1991,0(1):19-21.
被引量:3
3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蔡亚港,黄海明.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1991,11(1):1-12.
被引量:36
4
张桂莲,屠乃美,张顺堂.
喷施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4,24(5):26-26.
被引量:13
5
周宗汉,高红兵,彭晓满,万健民,李小平.
再生稻配方施肥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1993,32(3):14-16.
被引量:2
6
褚家艮,印保林.
洪湖市再生稻“吨粮田”工程关键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1993,32(4):28-29.
被引量:1
7
方文,熊洪.
我国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农牧情报研究,1989(11):26-30.
被引量:3
8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3):47-53.
被引量:68
9
王家兴.
汕优63再生稻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1989(10):8-9.
被引量:3
10
徐富贤,方文.
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J]
.水稻高梁科技,1993(2):34-3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17
1
李伟,屠乃美.
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2,16(S1):235-239.
被引量:9
2
易镇邪,屠乃美.
再生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2,16(S1):230-234.
被引量:20
3
郑景生,林文雄,李义珍,姜照伟,卓传营.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78-82.
被引量:18
4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卓传营,谢华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103-107.
被引量:20
5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方宣钧,林文雄.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06-109.
被引量:24
6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J]
.杂交水稻,2004,19(6):55-59.
被引量:12
7
江解增,黄凯丰,曹碚生,帅建华,朱庆森.
茭白不同采收方式对匍匐茎和萌芽数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30-32.
被引量:2
8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根系的影响[J]
.杂交水稻,2005,20(1):56-59.
被引量:21
9
张金国.
谍海无涯[J]
.国家安全通讯,2002(8):4-6.
10
易镇邪,屠乃美,王璞,陈平平.
两系杂交稻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J]
.作物学报,2005,31(3):330-336.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179
1
文蓉,王刚,莫军.
桃江县再生稻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J]
.基层农技推广,2020(9):5-7.
被引量:5
2
刘国华,邓化冰,陈立云,肖应辉,唐文邦.
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J]
.杂交水稻,2002,17(1):45-47.
被引量:36
3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蔡亚港,黄海明.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1991,11(1):1-12.
被引量:36
4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方宣钧,林文雄.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06-109.
被引量:24
5
崔党群.
Logistic曲线方程的解析与拟合优度测验[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1):112-115.
被引量:222
6
蒋彭炎.
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讲座(1) 粮食问题与稻米生产[J]
.中国稻米,1994(1):41-43.
被引量:25
7
徐富贤,方文,熊洪,江世华,罗文质,张景国.
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J]
.杂交水稻,1993,8(4):25-28.
被引量:26
8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苏祖芳,凌励.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J]
.中国农业科学,1993,26(6):1-11.
被引量:512
9
陈国惠,张洪,王贵学,任昌福,黄友钦,刘仕琳,庞江春.
云南省再生稻种植气候生态区划[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4):390-395.
被引量:7
10
邓小华,张华林,黄绿荷.
再生稻冷浸田半旱式垄作高产栽培技术[J]
.杂交水稻,2005,20(2):38-40.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1
1
李贵勇,刘玉文,袁江华,夏琼梅,龙瑞平,杨从党.
低纬高原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4):560-565.
被引量:3
2
李贵勇,谭丽明,刘玉文,黄洁,陈双云,夏琼梅,龙瑞平,杨从党.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4):577-583.
被引量:21
3
李拥军,黄修荣,王伟刚,王记安,高长清.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634-4636.
被引量:2
4
杨秋生,孙小成,朱志华,朱贵祥,杨永富,吴晓峰,李成业,金晨钟.
湘南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及技术[J]
.作物研究,2017,31(4):446-447.
被引量:10
5
张耀光.
鸭稻再生技术示范效果[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74-75.
6
王森,莫菁华,汪洋,游秋香,任涛,丛日环,李小坤.
水稻-再生稻体系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J]
.中国水稻科学,2018,32(1):67-77.
被引量:19
7
张仁.
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9,37(2):16-19.
被引量:2
8
刘良军,韩烨,万正煌.
优质高产糯稻鄂糯9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4):21-24.
被引量:4
9
杨小丽.
不同机插密度对再生稻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6):40-40.
10
林强,姜照伟,林祁,王颖姮,张初长,卓传营,谢鸿光,蒋家焕,谢华安,张建福.
杂交稻强再生力鉴定指标的建立及组合筛选[J]
.福建农业学报,2019,34(8):873-882.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
90
1
张亘稼.
论地方经济市场化统计[J]
.统计与社会,2000(2):26-27.
2
余贵龙,刘祥臣,丰大清,李彦婷,赵海英,乔利,范学军.
不同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生长及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2):1-6.
被引量:2
3
梁建红,梁中卫.
涟源市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模式的优势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8(4):26-27.
被引量:9
4
李启标,陈嗣建,陈永宏.
超优1000水稻在连山县的种植表现及其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8(7):20-21.
被引量:3
5
朱星良.
邵武市大埠岗镇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1):31-31.
被引量:1
6
祁义旺,陈再高.
再生稻天两优616试种情况及种植表现[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5):67-68.
被引量:2
7
温玉梅,苏克诚,王俊,尤锦伟,叶磊,胡红青.
肥种用量对‘新两优233’再生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1-7.
被引量:3
8
胡铭,黄鹏.
南昌市新建区种植中稻+再生稻示范概况及其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8(5):18-19.
被引量:1
9
林席跃,雷正平,陈丽芬,伍先群.
规模化“再生稻+香芋”高效轮作种植模式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5):53-55.
被引量:2
10
张浪,徐华勤,李林林,陈元伟,郑华斌,唐启源,唐剑武.
再生稻和双季稻田CH4排放对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2):2101-2113.
被引量:21
1
刘殿敏,杨彩云,陈志忠.
豫审大豆濮豆955主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4(7):56-56.
2
姚志龙,郭其龙.
优良玉米新单交种“M017×76121—1—3—1”[J]
.甘肃农村科技,2000(1):84-84.
3
王致和,张肖凌,张秀华,刘保林,谢忠清,李保全.
河西绿洲灌区甜高粱栽培技术[J]
.中国糖料,2015,37(5):60-62.
被引量:19
4
唐兆增,刘栋民.
广西苎麻品种资源考察和研究[J]
.中国麻作,1987,9(1):26-28.
5
王俊田.
棉花200千克皮棉超高产栽培技术[J]
.农村科技,2006(11):11-12.
6
漆文选.
高寒山区马铃薯创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
.中国蔬菜,2014(11):91-93.
被引量:9
7
槜李[J]
.江西农业科技,2005(10):46-46.
8
余娟,唐映军,夏燕,何志华.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要点[J]
.甘肃农业科技,2011,42(7):64-66.
被引量:1
9
陈晓燕.
紫甘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86-86.
被引量:4
10
张俊,汪云刚,刘德和.
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J]
.云南农业科技,2003(1):1-6.
被引量:2
作物研究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