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混作效应的生理分析及其数学表述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混作的应用已越来越少。但是,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或生产水平落后的地区,混作的应用仍较普遍。一般认为,混作比单作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优点:(1)产量较高;(2)产量年际间变异小;(3)在生长期内获得多样化的产品;(4)对病虫害较不敏感;(5)作物产品的品质较好。目前对作物在混作时的表现机制尚不十分明瞭,所以这方面研究一直持续不断。
作者
梁卫理
机构地区
北京农业大学
出处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7-9,共3页
Tillage and Cultivation
关键词
混作
生理
数字表述
作物
分类号
S344.9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9
1
左文涵,张荣达,胡贵忠.
黔西北山区旱地农业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J]
.贵州农业科学,1993,21(5):7-16.
被引量:3
2
张军政,徐永华,何志鸿,林凤英.
大豆混合品种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3(5):7-9.
被引量:1
3
安林利,徐兆飞,张哲夫.
小麦品种混播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1989,17(3):11-11.
被引量:11
4
曹克强,袁会来,曾士迈.
抗感互补型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作用[J]
.植物保护学报,1993,20(2):138-138.
被引量:6
5
傅兆麟,纪家华.
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稳产研究简报[J]
.植物保护,1993,19(1):24-25.
被引量:10
6
傅兆麟,楚云亭.
作物种内混作种植增产效应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1993,9(6):43-45.
被引量:9
7
傅兆麟.
作物双基因型种群的研究[J]
.世界农业,1994(9):20-23.
被引量:4
8
傅兆麟.
小麦多系品种利用问题探讨[J]
.种子,1994,13(4):32-34.
被引量:5
9
史振声.
多个玉米单交种等量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和主要性状分析[J]
.种子,1989,8(1):35-38.
被引量:12
10
朱万德,张树光,韩万双.
春小麦高矮杆混播间种增产机理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6,8(4):13-2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左文涵,张荣达,黄勇,胡贵忠,聂勋芹,李维新.
地膜玉米混播芸豆对产量产值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1994,14(5):1-4.
被引量:1
2
傅兆麟,李洪琴,王光杰,赵玉华.
作物双基因型混合种群的研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J]
.生态学杂志,2001,20(1):73-76.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胡先运,傅兆麟,李香莉,罗心毅,方小群.
伴生栽培小麦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16-6118.
被引量:6
2
傅兆麟.
伴生栽培小麦是品种混杂退化的重要种质源[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182-183.
被引量:6
3
孙丽娜,傅兆麟,汪桐,刘计允.
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的调查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7):54-56.
被引量:5
4
朱树秀,季良,阿米娜,束天庚,李正莲,张涛.
用^(15)N示踪研究大豆和玉米在混作系统的生态互补作用[J]
.中国核科技报告,1995(1):867-875.
5
平西栓,邢冉冉,刘天学.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的互补抗逆增产效应[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55(2):62-67.
被引量:8
6
武英鹏,原宗英,刘敏捷,张治家,侯玉,唐翼锋.
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J]
.麦类作物学报,2021,41(5):646-651.
被引量:8
7
李豪远,吴占清,陈威,许海良,彭星星,马凯琳.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抗病稳产生态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4,52(4):17-19.
8
热伊罕古丽·喀迪尔,刘文利,周一诺,许冲,马新,吴景贵,李建明.
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2024,36(6):1339-1346.
1
肖凯.
小麦群体物质生产与光截获的数学表述[J]
.河北农作物研究,1994(3):57-60.
被引量:1
2
郭金华,牛志电.
几种茶树生理分析的比较[J]
.生物学杂志,1995,12(4):28-29.
3
王梅春,刘杰英,周易天.
定西24号春小麦高产生理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1991,22(12):15-17.
4
刘植义.
T型杂交小麦生理特点的初步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3):16-20.
5
王宪泽,陶福占,程炳嵩,张国珍.
小麦对氮素形态适应性的生理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1(2):87-90.
被引量:5
6
Ravi.,V,杨坤.
花生耐旱性及产量的生理分析[J]
.农业科技译丛(湛江),1992,4(1):28-32.
7
韩立宇,刘洁,董明辉.
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与生理分析[J]
.中国稻米,2014,20(5):8-12.
被引量:5
8
覃永嫒,温国泉,顾明华,王兵伟,郑加兴,覃嘉明,黄安霞,时成俏.
干旱胁迫对4份玉米自交系生理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6,29(6):1264-1269.
被引量:11
9
王来花,周兴根,冯国华.
小麦穗肥施N、P、K对产量影响及生理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1999,27(2):18-19.
被引量:4
10
段淑芬.
花生抗旱性与产量的生理分析[J]
.花生科技,1992,21(3):37-40.
耕作与栽培
199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