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村能源》
2000年第6期17-20,共4页
Rural Energy
同被引文献149
-
1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李兆华.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65-69. 被引量:27
-
2刘新宇.城市和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302-305. 被引量:7
-
3张元浩.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85(11):49-27. 被引量:9
-
4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3-87. 被引量:71
-
5梅翔,何惠君.生活垃圾AAFEB工艺制取沼气试验[J].中国沼气,1994,12(3):7-11. 被引量:8
-
6史纪安,杨改河,郭永新,刘玉华.中国户用沼气技术转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433-436. 被引量:13
-
7鄢烈祥.蛇管式换热器最优化设计[J].化工设计通讯,1995,21(4):55-57. 被引量:2
-
8孙彭力,王慧君.氮素化肥的环境污染[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17(1):38-41. 被引量:94
-
9郭强,牛冬杰,程海静,赵由才.沼渣的综合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23(12):11-15. 被引量:49
-
10潘仕梅,任大鹏.烟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6):31-3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6
-
1周富春,鲜学福,徐龙君.厌氧法处理有机垃圾研究与应用现状[J].煤炭学报,2004,29(4):439-442. 被引量:7
-
2黄其彬,岳崇勤,周从钜.小型农用汽油机燃用沼气的技术措施[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6(5):35-37. 被引量:4
-
3李玉红,马小明.沼气应用技术新方向[J].中国沼气,2006,24(4):36-37. 被引量:22
-
4黄其彬,叶忠慧,黎良新,岳崇勤,周从钜.农用小型汽油机燃用沼气技术措施的实验研究[J].森林工程,2007,23(1):50-55. 被引量:3
-
5殷志明,刘涟淮,曹安辉,金佩兰.沼气技术在新农村节能减排中的效用和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6):74-76. 被引量:8
-
6孙静,郑茂余,吴飞.严寒地区利用太阳能加热制沼气的试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8,26(1):46-49. 被引量:22
-
7郑爱平,张旭.太阳能沼气池[J].建筑节能,2008,36(4):58-60. 被引量:8
-
8郑爱平.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改造[J].建筑节能,2008,36(8):60-62. 被引量:2
-
9盘朝奉,谢美芝,韦超毅,李苗,周孔亢.小型汽油机燃用沼气性能优化措施试验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8,35(6):80-82. 被引量:3
-
10曹潇丹.我国沼气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S2):51-53.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35
-
1王丽丽,梁俊爽,王忠江.黑龙江厌氧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83-288. 被引量:7
-
2李杰,李文哲,王永成,许洪伟.不同载体对牛粪30℃厌氧处理性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B09):613-616. 被引量:11
-
3周富春,鲜学福,徐龙君.有机固废厌氧发酵气体对三峡库区大气环境影响[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88-90. 被引量:1
-
4李杰,李文哲,许洪伟,王永成.牛粪湿法厌氧消化规律及载体影响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186-191. 被引量:37
-
5王真真,李文哲,公维佳.以活性炭纤维为载体厌氧处理牛粪的实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30(2):207-210. 被引量:11
-
6孙静,郑茂余,吴飞.严寒地区利用太阳能加热制沼气的试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8,26(1):46-49. 被引量:22
-
7杨鹏可,周静,胡梦,邓斌,张宿义,胡承.偏低温沼气发酵促进剂的初步研究[J].酿酒科技,2008(4):101-104. 被引量:10
-
8李东,李连华,马隆龙,袁振宏,孙永明.华南地区稻草的厌氧干发酵制取沼气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8,29(6):756-760. 被引量:23
-
9张昌爱,刘英,王艳芹,袁长波,姚利.沼气越冬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69-472. 被引量:5
-
10郑爱平.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改造[J].建筑节能,2008,36(8):60-62. 被引量:2
-
1娄希祉.我国杂交稻的发展与展望[J].农牧情报研究,1989(6):1-5.
-
2石风仙.万全县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农村科技,2011(4):22-23.
-
3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399. 被引量:9
-
4邓光联.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28(1):1-4. 被引量:24
-
5叶优良,杨素勤,黄玉芳,刘芳.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99-203. 被引量:25
-
6胡可,王利宾,王永富.生物有机肥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334-1336. 被引量:12
-
7常显民.种子处理的发展与展望[J].种子,2000,19(6):35-37. 被引量:3
-
8王秀花,田增瑞.转基因植物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科技,2002,17(3):56-57.
-
9范云六,张春义.21世纪农作物生物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0,2(1):28-33. 被引量:11
-
10马兴全,侯守贵,陈盈,于广星.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J].中国稻米,2014,20(1):36-40. 被引量: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