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0年第6期38-39,共2页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49
-
1刘爱萍.浅谈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2(4):73-75. 被引量:10
-
2刘彦丰,梁秀俊,高正阳,于淑梅.关于传热学课程创新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4):79-80. 被引量:5
-
3何雅玲,陶文铨.从两本特色明显的国外热工教材看我国工科机械类专业与教材改革的趋向[J].中国电力教育,2002(4):89-91. 被引量:8
-
4周莉英,许企辉.冶金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128-129. 被引量:4
-
5雷声,龚雪,李云,吴跃波,杨启耀.现代教育理念和“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29(1):55-58. 被引量:3
-
6李雪梅,黄丽芳,李金成.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4(4):63-65. 被引量:13
-
7龚昇.教材编写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0(1):35-37. 被引量:5
-
8吴树森,柳玉起,熊建钢,蔡启舟,王桂兰,余圣甫.《材料成形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62-63. 被引量:13
-
9李耀刚.本科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260-261. 被引量:18
-
10黄金.“传热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B06):72-73.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10
-
1于海龙,张桂芳,王海博,朱宝忠,孙运兰,纪国剑,陈海飞.新工科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4):123-125. 被引量:4
-
2邓权威,刘欣华.CFD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以传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0):68-69. 被引量:5
-
3李友荣,杨晨,吴双应,彭岚.“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66-67. 被引量:27
-
4朱颖颖,杨国华.轮机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95-96. 被引量:2
-
5代元军,李保华,孙玉新,任常在,刘锡林,崔祖涛.新疆地区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8):75-76.
-
6沈祖斌,沈整,邹光毅.采用“数字逻辑”英文原文教材的体会[J].科技视界,2015(35):139-139.
-
7冼灿标,李可,方靖,齐水冰,李连和,李惠萌.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合理用热基础与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广东化工,2016,43(17):250-251.
-
8赵占勇,李玉新,梁敏洁,刘斌,李晓峰.高校实验班传热学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5):45-47. 被引量:4
-
9任翠锋,牛海侠,张小雪.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科技视界,2024,14(21):8-11.
-
10刘红,贾明,白敏丽,刘宏升,刘戈,吕继组.双语传热学在高校中的教学探讨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8):178-17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4
-
1贾永英,刘晓燕,马川,王忠华,武传燕,施微.“双碳”背景下能动专业“源—储—排—智”课程新模块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6):99-101. 被引量:1
-
2王湛,辛公明,陈岩,张井志,杜文静.“趣味传热学”在线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01):93-94. 被引量:1
-
3董春阳,尹少武,冯妍卉,童莉葛,罗春欢,豆瑞锋,王静静.能源革命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01):72-75. 被引量:2
-
4国杰,张新玉.基于项目驱动与新技术融合的“内燃机结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01):62-65. 被引量:2
-
5杜文静,辛公明,陈岩,王湛.基于“翻转模块化实验”的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7(S01):235-236. 被引量:8
-
6张莉,裘薇,姜未汀.“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7):38-38.
-
7杜敏,王助良.CFD技术在“数值传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2(11):58-59. 被引量:11
-
8于靖博,董丽娜,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1):259-260. 被引量:7
-
9宋小勇,权玲.“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1):100-101. 被引量:3
-
10李栋,齐晗兵,贾永英.建环专业CFD教学方法改革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202-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