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0年第1期36-40,共5页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二级参考文献5
-
1王子健,J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4年,5卷,159页
-
2Liu J Y,J Environ Sci,1992年,4卷,4页
-
3Zhu N K,J Environ Sci,1992年,4卷,109页
-
4Zhu N K,J Environ Sci,1992年,4卷,116页
-
5周永欣,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方法,1989年,190页
共引文献28
-
1马梅,王子健.利用主动和被动采样技术和发光菌毒性测试评价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毒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4):684-689. 被引量:8
-
2邱海源.天然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4):215-221. 被引量:9
-
3滑丽萍,郝红,李贵宝,华珞.河湖底泥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2):124-129. 被引量:20
-
4王化可,李文达,陈发扬.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控制及生物修复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6(1):15-18. 被引量:12
-
5宋崇渭,王受泓.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30-34. 被引量:25
-
6李钟玮,冯志国,于凤.大庆地区主要排水干渠水质和底质遗传生物毒性测试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138-140.
-
7曹金清,王峥,王朝旭,李英,侯培强.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7):106-109. 被引量:23
-
8刘小真,金静,杨晓燕,舒红英,胡利娜,李庆义.赣江吴城段底质Cu元素垂直污染分布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80-83. 被引量:6
-
9刘小真,周文斌,胡丽娜,梁越,许平凡,李庆义,朱衷榜.乐安江湾头镇段底泥重金属元素的垂直污染分布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8,32(3):231-234. 被引量:5
-
10王兆群,徐清波,严刚.发光细菌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9(3):1-4.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639
-
1李恒义,孟琳琳.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河流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人民黄河,2020(S02):99-101. 被引量:2
-
2徐晓锋,史龙新,许海,杨林章.水培经济植物对污水中磷的吸收利用及去除效果[J].生态学杂志,2006,25(4):383-388. 被引量:25
-
3王圣瑞,赵海超,周小宁,楚建周.五里湖与贡湖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和磷形态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z1):11-14. 被引量:31
-
4蒋茂贵,方芳,望志方.MC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z1):4-5. 被引量:14
-
5林墨,萧仁武.还我清澈梁滩河[J].公民导刊,2009(8):5-5. 被引量:4
-
6董文艺,罗雅,刘彤宙,商丹丹.河道污染底泥处理技术探讨——在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中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8):5-8. 被引量:14
-
7王熙,孙飞云,董文艺.用过氧化钙控制城市河道底泥嗅味物质及氮磷释放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8):66-69. 被引量:15
-
8孟庆庆,李博.二龙山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监测与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3(3):15-17. 被引量:1
-
9汤建中,宋韬,江心英,方玉梅,周蓉,孙建军,陈自昭,杨大庆,李涛.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J].世界地理研究,1998,7(2):114-119. 被引量:53
-
10梁止水,邓琳,高海鹰,李宏卓,杨才千.南淝河底泥中氮磷空间分布规律及污染评价[J].环境工程,2013,31(S1):124-127.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50
-
1白晓慧,钟卫国,陈群燕,杨虹.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修复中沉积物的影响与控制[J].环境科学,2002,23(S1):89-92. 被引量:13
-
2杨敏,曲久辉.水源污染与饮用水安全[J].供水技术,2007,1(4):1-5. 被引量:3
-
3黄卫.肿瘤与水污染综合生物效应关系及安全对策[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1):39-41.
-
4邱海源.天然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4):215-221. 被引量:9
-
5耿亮,陆光华,万蕾.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水体[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1):50-52. 被引量:13
-
6黄丽娟,常学秀,刘洁,王海龙,赵瑾.滇池水-沉积物界面氮分布特点及其对控制蓝藻水华的意义[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256-260. 被引量:25
-
7刘德启,李敏,朱成文,顾钧,江飞,由文辉.模拟太湖底泥疏浚对氮磷营养物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521-525. 被引量:26
-
8滑丽萍,郝红,李贵宝,华珞.河湖底泥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2):124-129. 被引量:20
-
9王化可,李文达,陈发扬.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控制及生物修复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6(1):15-18. 被引量:12
-
10宋崇渭,王受泓.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30-34. 被引量:25
二级引证文献563
-
1邵俐,付可,况维帅.石油烃-铜、铬复合污染河道底泥脱水特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1(2):63-64. 被引量:1
-
2姜鑫奇,陆秀姿,许惠英(指导),王维(指导).全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浙江省典型河道底泥中四种重金属[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9(3):39-44. 被引量:1
-
3宋小君,李大鹏,黄勇.注射钙改性材料对易悬浮条件下底泥微环境的影响[J].环境化学,2020(11):3171-3179.
-
4乔丽丽,李野,范博渊,张依章.疏浚河道底泥资源化研究进展[J].海河水利,2022(S01):26-30. 被引量:7
-
5姜文娟,田林锋,陈月霞,岳新斌,董海波,马映雪.快速溶剂萃取GC/MS-SIM法测定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S01):281-284. 被引量:3
-
6谢文平,陈政,朱新平,郑光明,蔡泽贤,张亮,李子晴.珠江河网区鱼塘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S01):176-182. 被引量:4
-
7徐会显,徐江宇,熊正伟,姜军.荆江三口疏浚泥资源化利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S01):128-133. 被引量:5
-
8卫向东,郭匿春,丁瑞睿,李静.巢湖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群落结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9):190-197. 被引量:4
-
9唐雪平.湖泊底泥氨氮释放规律研究[J].轻工科技,2023,39(2):92-94.
-
10苏用全,陈海山,夏国亮.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探讨[J].区域治理,2018,0(14):32-32.
-
1林冰,方冬香.汕头市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汕头科技,2001(1):52-53.
-
2赵拉.浅谈汽车与环境污染[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3(12):40-41. 被引量:5
-
3孟昭福,薛澄泽,张增强,唐新保.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表征[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2):87-91. 被引量:45
-
4刘增新.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J].生物学教学,1996,21(1):46-47. 被引量:3
-
5蒋然.“热污染”向我们袭来[J].沿海环境,2000(2):16-16.
-
6垃圾填埋场严重污染地下水[J].环境经济,2004(8):10-10.
-
7张振迎.苏鲁接壤地区水污染特点及其防治[J].江苏环境科技,1993(1):21-23.
-
8刘晓清,刘波.水污染治理及对策[J].城市风(建设管理专刊),2001(20):29-30.
-
9李德堂,田海庆,张爱恩.XXJ300/600蓄能修井机液压系统的污染与控制[J].机床与液压,2005,33(1):210-211. 被引量:1
-
10钮少颖,李建宏,樊根林.山西COD及NH_3-N的污染与控制[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77-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