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血液流变学在中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的科学。我国血液流变学研究始于70年代初期,近20年来,从初始研究血瘀证到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及各种疾病的病机、辨证、治疗和药物作用机理等方面都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
赵梦华
林勉生
于乃芳
机构地区
邯郸地区医院
邯郸地区医院
出处
《河北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6-37,共2页
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中医
中药
研究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57
参考文献
6
1
林求诚,陈成东.
冠心病中医辨证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探[J]
.福建中医药,1989,20(3):12-14.
被引量:10
2
王兴,魏向春,郭占忠.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粘度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医药学报,1988(03).
3
廖家桢,王硕仁,宋崇顺,郭维琴,秦腊梅,牛福林,乐兆昇,吕小燕,曾继萍,王兆海,霍艳明,林谦,吕希萤,武泽民,史载祥,柴枝楠.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微观辨证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
4
郭占忠,刘占儒.二十四种中药对血液粘度直接影响的观察[J]中医药学报,1984(05).
5
谭达人,吴式枢,高肇基,梁壁光,宋一亭,梁子钧.冠心病“阳虚”“阴虚”病人血液流变性的初步观察[J]中医杂志,1981(08).
6
樊良卿,王坤根,沈文跃,章芳,章建民,刘丽隹,王永钧.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探讨[J]中医杂志,1981(07).
共引文献
9
1
孙磊.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4):29-30.
被引量:9
2
国月英,李凤玲,杜力军.
检验技术在中医药诊治冠心病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4):43-45.
3
程小曲.
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及痰浊形成机理的探讨[J]
.新中医,1994,26(3):7-9.
被引量:108
4
赵英强.
43例老年冠心病辨证分型与血流变相关性研究[J]
.天津中医,1996,13(4):12-14.
被引量:4
5
安冬青,辛效毅,施建明.
冠心病中西医研究概况[J]
.新疆中医药,1997,15(1):50-55.
被引量:1
6
刘鹏,张鹏.
从“痰瘀”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210-213.
被引量:21
7
刘应柯.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
.国医论坛,1991,6(6):38-41.
被引量:3
8
唐巍,缪文丽,孙加源.
冠心病痰瘀证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01,18(6):3-5.
被引量:4
9
鲁明源.
湿热体质与冠心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中医评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1):16-20.
被引量:62
同被引文献
45
1
李凤文,须惠仁,张问渠,温天明,傅湘琦,王安民,杨云,孙恩亭,谢小冰,成伊竹,阚甸嘉,陆广莘,鄂征.
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
.中医杂志,1991,32(10):46-48.
被引量:61
2
张晓星,汤慧明,张道亮,屈松柏.
心阴虚心气虚证患者心功能及周围血管阻力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1994,16(3):35-37.
被引量:5
3
邓世周.
丹参液对31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J]
.新中医,1994,26(1):59-60.
被引量:19
4
吴奕强,罗治华,唐荣德.
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
.新中医,1994,26(3):10-11.
被引量:35
5
金章安,张立平,白瑜生,郑慧.
中风病高危因素及相关症状学研究——中风病与高血压因机证治的关系[J]
.中国中医急症,1995,4(2):72-74.
被引量:11
6
王玉来,郑慧,刘文娜.
中风急症证候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1995,4(2):75-78.
被引量:33
7
王永炎,刘炳林.
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中医急症,1995,4(2):51-54.
被引量:111
8
马丽俐.
171例血液比粘度指标改变与中医虚实证关系的分析[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3(5):28-30.
被引量:1
9
刘素蓉,杨世兴,赵淑媛,刘平安,刘锐.
阴虚阳虚证与血液流变学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9,4(2):12-14.
被引量:21
10
丁有钦,冼绍祥,吴伟,陈洛川.
胸痹心泰胶囊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J]
.新中医,1997,29(3):13-1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8
1
刘红燕.
试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运用活血化淤法的可行性[J]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9(4):32-33.
被引量:1
2
陈银玲.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
.内蒙古中医药,1994,13(2):33-34.
被引量:39
3
巩忠福,钟伟熊,严作庭,周学辉,罗永江.
血液动力流变学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概况[J]
.中兽医学杂志,1994(1):30-32.
被引量:1
4
黄李平,王志强,梁兵,冯华清.
血液流变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
.医学文选,1995,16(5):383-384.
被引量:1
5
肖香群,王宗殿.
浅析气虚痰浊与胸痹的关系[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5-96.
6
林法金.
缺血性脑卒中的痰瘀病机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5-5.
被引量:2
7
邓先瑜.
化痰药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J]
.中医药学报,1998,26(6):12-14.
被引量:3
8
祝维峰.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探讨[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57-59.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57
1
王治宽,王发渭.
从气虚血瘀论治老年病[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59-361.
被引量:10
2
李鹏,沈宝藩,何立人.
心痛宁加味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30-332.
被引量:14
3
王凌云,李安源.
活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00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30-31.
4
李红涛,张恩虎.
痰淤与慢性荨麻疹浅议[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5):300-301.
被引量:7
5
张树泉,徐西元.
益气祛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83-1086.
被引量:5
6
刘望开.
冠心病痰瘀并治体会[J]
.福建中医药,2005,36(5):48-49.
被引量:2
7
何建成,浦斌红.
冠心病痰瘀相关理论研究[J]
.新中医,2005,37(12):3-5.
被引量:6
8
臧敏,庾慧.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305-308.
被引量:5
9
臧敏,庾慧.
中医药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99-501.
被引量:3
10
李怀珍,孟海燕.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初探[J]
.陕西中医,2006,27(7):833-835.
被引量:2
1
华兰香,张克制,王巢圣,宋书斋,孙兴海.
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1995,14(9):416-417.
被引量:1
2
袭柱婷,李治淮.
血液流变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滨州医学院学报,1992,15(2):182-183.
3
袁宗军.
治疗糖尿病中药研究的新思路[J]
.中国校医,1995,9(4):316-318.
4
蒋芝荣,郭海平,杨智敏,高俊琪.
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草药,1996,27(3):186-186.
被引量:2
5
李蜜.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268-269.
6
金凤华.
HPLC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194-195.
被引量:1
7
刘力,张大方,李超英,花军,李丽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10(1):62-63.
被引量:2
8
程百元,焦素贞.
微量元素与中药研究[J]
.齐鲁中医药情报,1992(2):12-13.
9
王殿俊.
微循环与中医中药研究[J]
.微循环学杂志,1999,9(2):1-2.
被引量:13
10
瞿文晖,文乐兮.
大承气汤的现代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2):8-11.
被引量:1
河北中医
199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